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只因为王阳明不肯把宁王交给他们,遂诬陷王阳明早与宁王串通,只是见他们大军到来才捉拿宁王以自保的。
而且捉一个宁王有一知县即可,王阳明的功劳一点也不大,只是妆点过实的夸张罢了。
——这其实是毫不新鲜的套版悲剧:奸臣当道,忠臣被害;庸人执政,精英淘汰。
前两句可以概括张忠、许泰对他的构陷,后两句则可以形容杨一清、桂萼对他的排斥。
其中有趣的事情多得很。
王阳明押解宁王北上献俘,而张忠、许泰居然想追还,将宁王放到鄱阳湖,等着武宗正德亲自与其遇战,而后奏凯论功。
把国家大事如此游戏化真让后人和外国人惊疑难信。
除了正德这样的大玩主,谁能玩出这种游戏?王阳明他们誓死保卫的竟是这样的君王和朝廷。
正德曾以威武大将军牌派锦衣千户追取宁王,王阳明不肯出迎,属官问给锦衣千户多少钱,王阳明说只给五两,锦衣卫怒而不要。
次日来辞行,阳明执其手说:“我在锦衣狱甚久,未见轻财重义如公者。
我别无所长,只会作文字,他日当为表章,令人知道锦衣卫中有公这样的人。”
王阳明只能用这种滑稽的办法与缺德少才却权大无边的小人周旋。
张忠、许泰他们的大军在南昌靡费不堪自不待言,还制造事端,一旦有了硬性对抗的口实,他们便可以立即矫诏拿办王阳明。
王阳明后来回忆说:“吾昔在省城,处权竖,祸在目前,吾亦帖然;纵有大变,亦避不得。
吾所以不轻动者,亦有深虑焉耳。”
他只有巧妙应付。
江彬初到江西,让王阳明坐偏座,阳明佯装不懂,径坐上席,他不为一席之尊卑,“恐一受节制,则事机皆将听彼而不可为矣。”
王阳明不敢明着撵他们出南昌,便学张良四面楚歌法,在城内祭奠死难者,哀声不绝,北军无不思家,泣下求归。
那帮权竖等在王阳明奏捷的帖子上写了他们的“功劳”
后才撤兵北还。
不知是为了用实际行动回击权竖关于他欲反的谣言,还是真心灰意冷了,王阳明忽而入西湖净慈寺,忽而入九华山,脱掉官服,穿上野人衣裳,像是在宣布:你们都想争功,我偏要弃官,入山修道。
这也许只是一种姿态,一种政治性的举动。
但当他五十岁时把门人召集在白鹿洞时,真有“归志,欲同门久聚,共明此学”
的气概。
他自言:经宁王、忠、泰之变,益信良知足以忘患难、出生死。
他对大弟子邹守益说:“今自多事以来,只此良知无不具足。
譬之操舟得舵,平澜浅濑,无不如意,虽遇颠风逆浪,舵柄在手,可免放溺之患矣。”
这只能保证他心态泰然而已,并不保证别人对他也使用泰然原则。
晁错“密于除奸、疏于防身”
,韩愈可以感动鳄鱼,却无法感动排挤他的大臣。
王阳明除宁王时达到了他推崇的“诚神几”
的圣人水平,但在官场上他就不能那么得心应手地“知幾通变”
了。
他给兵部尚书王琼的信谦卑得过分,说明他还是相当世故的,也想从上面找个根子。
他将宁王交给大太监张永,张永后来在正德面前多次驳正江彬、张忠对他的诬陷,说明他这一宝也押对了。
但当他把平宁王的功劳归功于王尚书的英明领导时,惹恼了宰辅杨一清、桂萼。
这两位正派的大臣和张忠、许泰不是一回事,在对待王阳明的态度上却异曲同工,他们视王阳明为“怪物”
,视心学为“洪水猛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