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朝廷高兴是当然的,“百姓沿途顶香迎拜,所经州、县、隘、所,各立生祠。”
这也是当然的。
他则关心移风易俗的工作,兴立社学,后来则在有条件的地方兴办书院,他认为只要教化明,民风才可能改善,礼让兴则乱不做矣。
他在赣期间,刊刻了古本《大学》《朱子晚年定论》,他的学生薛侃刻印了《传习录》。
他几度辞赏、辞职,请求退休都不被允许,正当他奉命去“勘处福建叛军”
、走到丰城时,“闻宁王反,遂返吉安,起义兵”
。
他本来可以照章办事,不返吉安,但受“良知”
指引,冒死而来。
宁王谋反已经营数年,上结朝廷权贵、幸臣,下养死士、军人数万,声大难挡,许多官员已降了宁王。
王阳明搭船返吉安,船工不敢,他们听说宁王已派千余人来劫,谎称逆流又无风,开不了船。
王阳明祷于舟中,誓死报国,北风起,船工还是不肯开船,王阳明拔剑削其耳朵,才开了船。
黄昏,他直觉到有危险,便留下一随员穿上他的官服,他微服藏到一条渔船上。
果然宁王的兵抓住了他那个替身,他则到了临江府,知府接入。
他假造圣旨“行令两广、湖、襄都御史及两京兵部各命将出师”
,让若干戏子缝在衣服中故意走到可以被宁王兵捉住的地方,宁王截获了“圣旨”
后,果然疑惧,不敢出兵南京,放弃原先出奇制胜、直捣南京的构想,由主动变为被动。
其实,这时到京城告发宁王造反的两位下级官员反而被朝廷给扣押了。
宁王在京师已买通了诸多权竖,若不撞上王阳明这种“管闲事”
的人,他也许能成为第二个永乐皇帝。
王阳明并没有接受到任何成命,他只是出于主人翁的责任感,自发地冒险。
当时江西的官员或被宁王杀之,或被宁王扣之,或降宁王,或坐观待变,因为正德皇帝已荒**无耻到了古今未有的地步,此前刚因要南巡被廷臣阻谏,杖死十余名臣僚。
王阳明连夜赶到吉安,知府伍文定接入。
为防被宁王奸党截获,王阳明写了《乞便道省葬疏》和《飞报宁王谋反疏》,用前者掩盖后者,王氏心思细密大率类此。
同时他“传檄四方,暴发逆濠罪状,檄列郡起兵以勤王”
。
他则声称“奉机密敕旨”
,调兵遣将,先引蛇出洞,等宁王出师安庆时,阳明会师直攻南昌。
宁王惊闻老巢被捣,遂回师救援,阳明率师在黄家渡与之展开决战。
宁王重赏将士,又人多势众,其中多惯匪死士,阳明师中有退却者。
阳明令斩后退者,伍文定被炮火烧了胡子依然击鼓催战,正好一炮打中了宁王的船,遂退走,结果兵败如山倒。
次日,阳明用火攻,宁王的副舟起火,宁王与妃嫔泣别,其中的娄妃乃当年劝阳明圣人必可学而至的娄一谅的女儿,跳水全节。
宁王被擒后对王阳明说:“王先生,我欲尽削护卫所有,请降为庶民,可乎?”
王阳明说:“有国法在。”
阳明仅用了三十五天时间就平定了这场大叛乱。
这时,皇家大军才走到中途。
他们为了夺功,密旨请皇帝亲征,正德遂封了自己一个镇国公,率大军南下巡游,又有廷臣死谏被杖死的。
宦官张忠、江彬,安边伯许泰倒像是来捉拿王阳明似的,领着那么多军队一下子填满了南昌城,他们觉得只有将王阳明和朱宁王一块押送京师才带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