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阳明说:“我何尝叫你离了簿书讼狱,悬空去讲学?你既有官司之事,便从官司的事上为学,才是真格物。
如问一词讼,不可因其应对无状,起个怒心;不可因他言语圆转,生个喜心;不可恶其嘱托,加意治之;不可因其请求,屈意从之;不可因自己事务烦冗,随意苟且断之;不可因旁人谮毁罗织,随人意思处之。
这许多意思皆私,只你自知,须精细省察克治,唯恐此心有一毫偏倚,杜人是非,这便是格物致知。
簿书论狱之间,无非实学;若离了事物为学,却是著空。”
王阳明的“良知”
差不多相当于人们常说的“良心发现”
,所谓的“致良知”
就是“让良心发现”
。
良心之所以难发现是因为人们被欲望、偏见、恶习给遮蔽住了。
良心、良知是肯定有的,因为人性本善,恶乃后起。
他给朋友写信说:“所谓良知,即孟子所谓‘是非之心,知也’。”
良知人人具有,就看你真诚不真诚,看你正派不正派,孔夫子说过:“我欲仁斯仁至矣。”
王阳明有个六十八岁始入门的学生(董萝石)从外面回来对先生说:“今日见一异事。”
问:“什么异事?”
他说:“见满街都是圣人。”
王阳明说:“此亦常事耳,何足为异?”
而且王阳明坚信百姓日用就是道,若离开事事物物去讲什么玄妙的道,便是知行相隔,正是士大夫通病。
他说:“‘知行合一’之说,专为近世学者分知行为两事,必欲先用知之功而后行,遂致终身不行,故不得已而为此补偏救弊之言。
学者不能著体履,而又牵制缠绕于言语之间,愈失而愈远矣。
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
孟子说“人人皆可成尧舜”
,王阳明说:就看愿意成不愿意成!
就像佛教讲“发心”
一样,阳明大谈“立志”
:立圣人之志,成圣人;立贤人之志,成贤人;立愚人之志,成愚人。
上智与下愚不是不能改变,而是不肯改变。
这是让他大伤其心的:“谁人不有良知在?知得良知却是谁?”
他常这样训第一流的学生:“汝辈学问不得长进,只是未立志。”
像佛陀随缘设法一样,王阳明随地指示良知。
他非常机敏、幽默、潇洒。
他让王畿他们用扇,学生说“不敢”
,他说:“圣人之学,不是这等捆缚苦楚的,不是装作道学的模样。”
学生请教他怎样致良知,他说:“此须你自家求,我亦无别法可道。
昔有禅师,人来问法,只把尘尾提起。
一日,其徒将尘尾藏过,试他如何设法。
禅师寻尘尾不见,又只空手提起。
我这个良知就是设法的尘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