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总之一切低调行事,其他无需多虑。
我儿正宪狂妄幼稚,期望您把我前面说的告之并劝导。
这封家书的后半部分,王阳明所谈皆是关于自己的父亲王华的。
王阳明先说自己的不孝,父亲得了疮疾,自己却不能回来伺候,只得日夜痛苦,真是欲济无梁,欲飞无翼。
只得“早晚更望太叔宽解怡悦其心”
,还得靠克彰太叔您来宽慰家父,让他能多高兴一点。
让王阳明惊骇忧心的是,他得知父亲现在还在停灵治丧的地方服孝,父亲已经75岁,本就年老多病,如此执行这些礼仪制度,恐会毁坏了身子。
王阳明盼望克彰太叔好好劝劝老父亲,一定让他到室内安歇,这样晚辈好日夜照料。
老人家只要游嬉宴乐,快乐舒服,这便是为子孙造福。
这些话,我这当儿子的,不敢跟父亲直接说,期望太叔替我把这个意思委婉地传达给家父,必须说服他听从才算罢休,千万千万!
至恳至恳!
这段家书读来让人很是感动,孝顺的王阳明不敢直接进谏劝解父亲,希望克彰太叔帮忙传达。
《论语》里讲“事父母几谏。
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作为儿子对父母有进谏之则,却并不意味长辈就一定有听后辈进谏的道理。
进谏是有底线的,对父亲这样的权威,不能顽固地以自己的判断与长辈抗争。
所以家书中,王阳明试图通过克彰太叔来劝解自己的父亲。
而他在与克彰太叔的沟通中,也始终保持着“礼”
,把握着度。
作为多重关系中的家族成员,王阳明始终“不失位”
。
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王阳明总是勇于担当,并时刻努力践行着儒家“仁”
“孝”
“义”
“礼”
等伦理价值的最高标准,并且将“知行合一”
“致良知”
这些理念真正落实在家庭生活中。
[1]印弟:即王守章。
[2]解囚:这里指押解宁王及叛党,发生在正德十五年(1520年),也据此判断此封家书写于1520年。
[3]留都:指南京。
永乐十八年,明成祖朱棣正式下令迁都北平,之后便以顺天府为京师,以南京应天府为留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