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但是,到了康熙十二年冬反清事件“朱三太子案”
出现后,人们又开始讳言其事。
清初,流传明崇祯帝第三子尚在民间,一些人即以“朱三太子”
为号召,举兵反清。
京师有个叫杨起隆的人,诈称他就是“朱三太子”
,组织旗下奴仆、佃户,密谋起事。
因事机漏泄,为清廷镇压,杨起隆逃匿。
康熙十九年(1680年)、康熙四十年(1701年),先后又在陕西和江浙,发现诈称与拥立“朱三太子”
者,闹得假假真真,使清廷大伤脑筋。
这在当时是绝对忌讳的。
因为如果有明室的嫡裔子孙在,就可以系故臣遗民之望,可以为反抗新朝者资为号召。
所以清廷一经发现。
便断为伪冒,而格杀勿论。
议论建文帝之事,颇有借古喻今之嫌,因此,人们都避开这一话题;有的甚至进而直接指斥“建文出亡说”
之谬妄,以适应当时政治的需要。
康熙十八年(1679年)诏修明史,自然会受到这方面的影响。
王鸿绪在《明史稿》及《史例议》中,大放厥词以谄媚时君,明史馆修撰之臣也希旨迎合,认定建文帝焚死宫内,绝无逃匿之可能,都与此有直接关系。
到了乾隆末叶,明亡已逾百年,所谓“朱三太子”
被获处死也过去了六十多年,朝廷已不再担心明室嫡裔复辟的事,于是在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诏改明史本纪,把“建文焚死”
改为“棣(永乐帝)遣中使出后(马皇后)尸于火,诡言帝尸”
。
这样,文士们才又旧话重提。
乾嘉之际的赵翼在《金门川怀古》诗中,有“一领袈裟宵出窦,九江纨绮夜翻城”
“从亡芒履千山险,骈戮欧刀十族空”
之句,坐定了建文帝出亡之事,并敢于议论明成祖残酷杀戮建文遗臣的暴政,即是明证。
七
联语中“狮山更比燕山高”
一语,寓意十分丰富而深刻。
它涉及建文帝与永乐帝的历史评价问题。
由于作者认定建文帝匿迹武定狮子山,所以,这里以“狮山”
借代建文,而“燕山”
则指的是永乐。
这种句法原是从唐宋诗人那里学来的。
唐人罗隐评价光武帝与严子陵,有“世祖升遐夫子死,原陵不及钓台高”
的诗句。
范仲淹则把东汉开国功臣拉出来和严子陵对比,结论是:“世祖功臣三十六,云台争似钓台高!”
这些诗句,都是通过对严子陵那种不慕名利、淡泊自甘的风范的颂扬,体现出浓重的士大夫自命清高、浮云富贵、粪土王侯的思想感情。
联语中揄扬退位隐居的建文,而贬抑攘权窃位的永乐,与此有一定关系。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崇尚隐逸的传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