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几千年前的《易经》上就讲,“肥(飞)遁,无不利”
“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
特别是庄子,系统地宣扬了隐逸思想。
他最先阐发了对后世发生极大影响的“身外之物”
论。
他说,外物偶然到来,只是寄托,寄托的东西,来时不能阻挡,去时不能挽留。
可是,人们并不懂得这个道理,“寄去则不乐”
。
因此,他感喟地说:“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弃生以殉物,岂不悲哉!”
庄子为人们描绘了一幅热衷权势者的画像:权到手了战战兢兢,权势丢了痛哭流涕;睡了做噩梦,醒着不安宁。
磨墨墨磨,弄权权弄。
究竟是人在当官,还是官在磨人?这种隐逸思想文化的确立,正是泥涂轩冕、归钓江湖的严子陵被历代文人捧得那么高的社会思想背景,也是关于建文帝的这副联语的意蕴所在。
由于这副联语是悬置于正续禅寺的,因此,它对于是非、高下的判定,必然考虑到佛禅的“红尘觉悟”
。
佛家认为,功名富贵不过是因缘和合的一种偶遇,用终极关怀的眼光看,并不具备真正价值和实际意义。
建文帝王冠落地,遁人空门,由大起大落而大彻大悟,在佛家看来,当然要比不择手段地追逐权位的永乐帝高超百倍。
如果不从庄、禅的角度,而是就史论史,专从事件本身来考究,联语中的结论也可说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
的。
据明史记载,朱允坟继位之后颇有一番作为,深得人心。
他“天资仁厚”
“亲贤好学”
,对祖父的诛戮功臣、雄猜忌刻,一直持有异议;亲政之后有意识地调整那种君主集权政治,注重发挥臣下作用,提高文臣地位;同时诏行宽刑薄赋,举遗贤,兴教化,重农桑,赈饥民。
这一系列的兴革措置,为长期生活在高压、紧张的政治环境里的官民,提供了一种宽松、温煦的气氛,一时道化融洽,万民称治。
不期这位颇得人心的青年皇帝,只维持了四年统治,就横遭惨败,饮恨终生,自然引起了当时和后世许多人的同情与怀念。
明乎此,就容易理解:当朱棣挥师进入南京后,为什么朝中诸臣拒不降燕,战死及自杀者那么多,仅弃官逃走的就有四百六十多人。
许多人无视酷刑峻法,甘冒斧钺之诛,抗命不屈,死得极为惨烈。
史称,“建文诸臣,三千同周武之心,五百尽田横之客”
。
所表现的气节,简直比改朝换代、异姓称王还要厉害。
对此,明代诗人朱鹭借凭吊死难遗臣方孝孺做了真实的描述:
四年宽政解严霜,天命虽新岂忍忘!
自分一腔忠血少,尽将赤族报君王。
而对于朱棣,在明清两代文人中则多有微词。
人们当会记得,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曾借一位儒士之口,说:“本朝天下要同孔夫子的周朝一样好的,就为出了个永乐帝,就弄坏了。”
不仅朱棣本人,就连受他器重、辅佐他“靖难”
夺位的僧道衍(姚广孝)也遭到了时人的非议与厌弃。
据《明史》和《逃虚子集》记载,由于道衍助“桀”
为虐,滥杀无辜,在他贵登高位之后,回到家乡吴县去拜望姐姐,姐姐却闭门不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