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联语作者拉出它来与明太祖早年出家的皇觉寺相提并论,一个庙貌“依然”
,一个已经“破旧”
,看来也不是闲笔,里面似乎隐喻着褒贬的意味,反映出一定的倾向性。
四
“寓褒贬,别善恶”
,在下联就更加明显了。
下联是扯出叔侄来加以评断。
燕王朱棣从侄儿手中夺取了皇位,因此,联语中“叔负侄”
云云,容易理解。
那么,“侄不负叔”
又当作何解释呢?我以为,这里至少有两方面的根据:
燕王朱棣起兵后,曾多次遭遇危险的处境。
建文三年三月的一天,在保定的夹河,燕王的军队再次败在大将盛庸手下,黄昏时节,走投无路的朱棣率领十几名骑兵竟误人盛庸的营地,被朝廷的军队团团围住,如果此时断然加以解决,那么,所谓“靖难之役”
也就灯吹火灭了;但是,当时竟没有一个人前去抓捕和伤害燕王,这是因为建文帝事先向部队作过交代,双方交战,不可伤害燕王,以免背上杀害叔父的恶名。
结果,燕王得以安然脱险。
此其一。
其二,当燕王的“靖难”
军攻人京师时,建文帝尽管逃身在外,也还是有一定的抵抗实力的。
其时,江南一带基本上还是他的天下,辽东仍控制在朝廷手中,孙岳、铁铉、梅殷等几个心腹重臣分别据守凤阳、山东、淮上,旦夕间即可开赴京师,举兵勤王。
民间有个说法,建文帝为了解除内战中黎民之苦而甘愿逊位于叔父。
这当然是臆测之说。
但是,二百四十二年后,南明福王就曾称之为“让皇帝”
,并正式追谥建文帝为惠宗,其后,清乾隆帝又追谥为惠帝,也似乎为此种说法提供了一个佐证。
“四十载衣钵相传”
,讲的是祖孙递嬗,太祖在位三十一年,建文帝在位四年,“四十载”
是取其概数。
这是从时间上纵论;而“八千里芒鞋徒步”
,则是从空间上展开。
“八千里路云和月”
,形容建文帝的亡命生涯,征程迢递,远哉遥遥。
从史书记载中得知,关于建文帝的下落,最先是由明成祖朱棣一锤定音的。
他在登基之后给朝鲜国王的诏书上是这样写的:“建文为权奸逼胁,阖宫自焚。”
后来,官修明史便据此作了记载。
在朱棣看来,若是建文帝真的死于宫中大火,这当然是最理想不过的。
不仅可以减轻他继承大统时制度上的约束和舆论上的压力,而且,也消除了前朝复辟的后顾之忧。
因为他比谁都清楚,只要这个皇侄还活在世上,就无异于悄然竖起一面神圣的旗帜,在他的皇帝宝座旁埋下一颗威力强大的定时炸弹,对他的皇权统治随时都会构成威胁。
为了遮人耳目,进一步坐实建文帝已死这件事,他又编演了一场“綴朝三日,遣官致祭”
的把戏。
但这显然又引起了更多的人疑窦丛生,因为要“致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