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第二节观察
banner"
>
当记者确定了选题,进行了周密筹划之后,就要到现场采访。
记者采访主要运用的基本采访方法是直接观察与口头访问。
在多数情况下,记者采访往往是边观察边访问。
我们为了讲授清楚、条理化,分别阐述观察与访问。
1.观察采访的形态
观察采访就是记者亲临新闻事件的现场,通过眼睛观察事件的发展进程,事件所处的特定环境以及事件引起的结果,从而获得第一手材料。
电视新闻是形象画面的报道,现场观察采访更具有重要作用。
(1)观察是全感采访
不言而喻,观察即是用眼睛采访。
用眼睛采访就是通过眼睛发现、挖掘新闻事实。
因而,记者的观察采访不是简单的观看,而是通过眼睛观看,由观看产生感觉渐近到感知,由感知触发思索,由思索引起联想、比较,最后作出判断。
基于这样一个认识事物的过程,我们称现场观察是全感采访。
全感采访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呢?
简单概括起来,全感采访的目的是——
△为了真实、准确地描述新闻事件的基本现场环境;
△为了生动、具体地再现现场气氛和细节;
△为了逼真、形象地揭示人物特征;
△为了客观、公正地披露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及结果。
全感采访的作用——
△增强新闻的实证性:直接观察是记者获得第一手材料的最有效途径。
第一手材料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它具有切实可行的说服力,人证、物证一一俱在,给人以最大限度的真情实感和实证性。
我们熟知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1936年7月进陕北苏区,考察4个月,写下了《西行漫记》。
书中用大量第一手材料介绍了陕北苏区的人、事、物,为西方世界所关注。
斯诺采访有一特点:从未亲眼目睹的事情他是不愿写的。
△增强报道的感染力:新闻报道中的千篇一律、平淡无味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缺少现场感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记者通过直接观察则可以抓取活生生的有声有色的细节。
从而可以增强报道的感染力。
△获得判断事实的依据:记者亲临现场可以验证第二手材料。
在记者阅读了文字材料和倾听了别人转述的事件之后,有时会发现基本事实不够完整,支离破碎;或者令人迷惑不解,存有疑问。
遇有此类情况,亲临现场观察往往可以获得判断事实的依据。
我国著名记者范长江曾亲自细心观察,揭开传说中的“倒流水”
之谜。
△触发记者的情感,增强责任心:记者采访到现场和不到现场感受大不一样。
激动人心的场面会使记者产生激动、兴奋的情感,从而激发创造性的灵感、报道的冲动;令人痛心悲愤的场面会使记者产生悲壮的义愤,从而增强本职工作的责任心,憎恶黑暗、揭露丑闻、赞扬光明、坚持真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