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第三节公共教育支出水平的衡量
banner"
>
如何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公共教育支出的水平?通常而言,对公共教育支出水平的考察很少采用绝对值。
这是因为支出水平是一个相对概念,采用绝对值来评判多或少并不具备比较的意义,同时对这一指标的考察还需要考虑纵向的年度对比,以及横向的地区或国家对比,以消除物价、货币等因素的干扰。
因此,对公共教育支出水平的考察,通常会使用比例这种相对的概念进行。
具体来说,一般学界会采用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以及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这两个指标来考察公共教育支出水平。
公共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是国际上通行的用于衡量公共财政投入教育领域的资金总量指标。
一般认为,国民生产总值是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综合性指标,用公共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来探讨教育投入水平可以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比较,如年度间的比较、国际比较等。
因此,在讨论教育投资问题时,公共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3]
在我国的教育经费统计中,财政性教育经费是反映公共教育支出的主要指标,因此,考察公共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国内一般采用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作为指标。
衡量公共教育支出水平的另外一个指标是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这集中反映了一国或一个地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一、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
早在1993年,为了保障公共财政对教育的投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已经将逐步提高公共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作为国家教育经费投入努力的衡量指标,并提出要在20世纪末达到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4%的目标。
然而,这一目标却花了近20年,一直到2012年才实现。
图5-7是我国1992—2016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图5-71992—2016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从图5-7来看,199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3.73%,10年后的2002年这一比重为3.33%。
仍然处于一个非常低的水平,一直到2012年首次突破4%的时候,这一比重也仅为4.28%,而到了2016年这一比重变化为4.22%。
在这一过程中,中央政府三令五申要求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要达到4%,地方政府为了完成这一硬性要求,通过各种途径增加对教育的投资,的确为许多地区的教育水平改善提供了良好的资金支持。
但是,在达到4%的目标之后,教育投资水平应该以什么样的指标作为参照系,则没有了明确的目标。
这导致许多地方政府在实现4%的目标后,对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仅仅是为了维持教育经费投入不降低的目标,却对合理规划教育经费支出水平缺乏动力。
二、改革开放以来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
在我国,教育经费的投入来源主要是财政支出。
因此,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也就成了考察政府对教育重视程度、教育投资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对此做了规划:“要提高各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八五’期间逐步提高到全国平均不低于百分之十五。”
那么,改革开放以来,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如何呢?通过历年的《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得到图5-8的对1992—2016年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变动描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