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第二节生均教育支出
banner"
>
生均教育支出是衡量教育投资水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了培养各级各类教育的学生,平均花在每个学生身上的公共支出水平。
一般认为,生均教育支出能通过影响学生学习的环境,从而对教育质量产生影响。
因此,对生均教育支出水平及其变动的分析,能够了解学生学习环境及教育质量的改善情况。
此外,对生均教育支出的分析还具有丰富的政策意义:对生均教育支出在地区间的差异分析,能够揭示我国地区间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差异;对生均教育支出中不同级别教育间的分配结构,能够揭示我国在教育经费分配上的政策优先顺序考量;对生均教育支出的变动分析,对揭示最优学校规模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我国的统计中,对生均教育支出的统计一般采用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经费支出,即考察公共财政渠道内为每一个学生所列支的平均教育支出水平。
这样虽然抹去了私人为教育投入的支出与基建部分的教育支出,但考虑到我国统计年鉴中本来就没有将全部私人教育投资纳入统计范围,而基建支出的成本分担并不适合计算人均值,因此,本部分仅考察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
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的计算公式为: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预算内各级教育事业费支出各级教育受教育人数。
考虑到《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中的经费数据都是以当年价格计算的,并没有纳入价格的变动,因此,引入经济学中考虑物价水平变动的不变价格计算方式。
表5-6是1978—2016年我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的变动情况。
表5-61978—2016年我国消费者物价指数
此外,由于我国的CPI数据是以上一年为基期的,不利于以某一年为基期计算不变价格,因此,对CPI数据以2010年为基期进行重新计算,得到的结果如表5-7所示。
表5-7以2010年为基期计算的1978—2016年我国消费者物价指数
在对生均教育支出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在控制物价水平的因素后,过去40年间,我国各个教育阶段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的支出仍然经历了迅猛的上涨,这主要是由以下几种因素交织影响造成的。
一是我国教育的基础比较薄弱,所以在基础建设投资和教育环境改善上有非常大的改进空间。
二是各类技术层出不穷,许多新的技术都被应用到了教育领域,最早是各类台式电脑、监控设备。
其后有电子白板、平板电脑、人工智能设备等。
这些新技术产品的投入也造成了生均教育支出的居高不下。
三是我国教育系统的生师比不断下降,教师的工资水平也不断通过各类政策得到提升,而教师的人力成本一直是生均教育支出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四是学校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部门,具有不断扩张、扩大成本的冲动,并不具有和企业类似的节约成本的激励。
这也造成了经费在使用过程中实际上会存在效率损失。
一、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
图5-1展示了1978—2016年以来我国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水平及其变动。
可以看出,排除了物价变动的因素后,以不变价格计算的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的水平仍然是稳步上升的。
以2010年为基期,1978年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为65.57元,到了2016年这一数据变化为8165.65元,上涨了123.53倍。
图5-11978—2016年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
注:由于我国教育经费统计口径不断调整,有些年份的数据缺失,下同。
对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水平变动的速度进行考察,图5-2展示了1981—2016年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变动速度。
可以看出,整体来看这40年间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是持续波动的。
1999—2012年,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的增长幅度都在10%以上,其中一半左右的年份的增速甚至达到了20%~30%,可以看作是教育经费迅猛增长的时期。
有学者指出,这种迅猛增长可能与我国中央财政在2000年之后对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力度加大、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的小学学龄儿童数大幅减少有关。
[1]
图5-21981—2016年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变动速度
二、普通中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
图5-3是1978—2015年我国普通中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水平及其变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