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那时的学前教育是一套建立在集体经济和国有经济基础上的相当全面的幼儿教育和保健制度。
改革开放之后,农村集体经济首先瓦解,建立在农村集体经济之上的农村学前班和幼儿园丧失了其经济基础,开始了重新建构支持体系的过程。
与此同时,城市国有经济也开始了以“承包”
为主要形式的“下放”
经营权的改革过程,企业剥离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社会福利功能,成为国有企业“轻装前行”
的改革内容之一。
[7]学前教育机构赖以生存的支持体系的改革,将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拖入”
一个跌宕起伏的发展通道中。
从图2-6可以看出,每一波经济体制改革都给学前教育体系带来显著影响。
农村改革先行,则农村学前教育首先萎缩,波段向下,直到2001年才开始出现“拐点”
,进入缓慢的增长通道。
2011年,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开始实施,农村幼儿园数出现一个小平台,然后又迅速增长。
这个交替的背后是供给结构的巨大变化。
图2-61978—2016年分城乡学前教育机构数量的变化
注:1986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未提供分城乡数据,图形未包括该年度;农村数据中包含学前班。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在城市和县镇,虽然国有企业一直在“下放”
经营权,但是,直到1993年真正意义上的国有企业改革后,企业的合并和破产,开始导致城市和县镇由企业主办的幼儿园数量减少,城市幼儿园总量上的稳定主要由新增公办园补充。
表2-2提供了农村和街道集体办园、民办园、公办园与国有企业办园此消彼长的过程。
在1993年至2002年的10年间,学前教育的供给结构因国有企业和集体经济的衰弱,发生了重大的结构调整。
自2000年起,民办幼儿园异军突起,学前教育事业进入由市场主导的增长阶段。
表2-21993—2002年分办别幼儿园数(所)
(二)民办学前教育成为增长的主要力量
经历了1998年国企改革的艰难时期后,随着中国经济不断与世界接轨,人口流动率和经济效率不断提高,学前教育社会需求的规模和水平都在不断提高,市场力量开始自动地弥补社会需求。
在国有企业办、集体经济办幼儿园数量不断缩减的同时,公办园和民办园开始补充该空缺。
表2-2清晰地说明了这种变化。
2000年后由市场主导的增长,推动了城乡学前教育机构规模的持续发展,学前教育告别了波动,进入稳定发展通道。
但是,市场力量的社会影响,是刚刚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社会所不熟悉的。
从单位制供给学前教育,转型到市场供给作为主导力量,学前教育服务的属性也由单位福利特征转向价格调整供需。
在短期内,当学前教育需求高于供给时,“入园难”
“入园贵”
成为这个时期的主要矛盾。
(三)财政力量推动学前教育事业持续增长
针对“入园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