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新中国成立之初,教育政策就一直对升学教育和“入仕”
教育带来的“受过教育者”
的失业或“分配困难”
充满了焦虑。
早在1957年,教育部就发布了《关于当前中、小学毕业生工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的通知》,表达了对学生及其家长轻视体力工作,对升学过度关注的担心,同时,对地区间升学机会的差异可能引起的社会问题,以及毕业生安排做出了部署。
[5]
20世纪80年代初恢复高中的秩序后,在提高教育质量的框架下,普通高中的升学准备功能,与职业高中、技校的分流功能也立即凸显出来。
为了降低愈演愈烈的升学压力,从20世纪80年代起,国家开始了关于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招生比例控制。
但是,这种控制时松时紧,直到1998年普遍的扩招开始,职业高中的招生计划控制方式失效(见图2-5)。
[6]
图2-51980—2016年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招生数的变化
从改革开放恢复高中的升学准备功能以来,高中教育发展目标的设定,一直受到适应中国产业发展需求,应该促进职业教育的目标,与控制普通高中教育规模,抑制社会应试教育的需求的双重动机的影响。
在这样的政策动机下,调控手段就是努力划分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的比例,用招生计划来对学生及其家长的选择行为施加影响。
1998年的扩招,不仅影响了招生计划调控的有效性,也改变了政府安排就业和职业选择的思维方式,同时为高等教育双向选择、自主就业模式的推行奠定了社会认知基础。
(二)普通高中的多样化
进入21世纪,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艰巨任务基本完成,内涵式发展的总体战略逐渐清晰。
2001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教育部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课程改革不断深化,最根本的变化是学生自主选课。
在完成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在三年8大领域15个科目的学习中,学生将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分别选择文理、艺术类、研究类或技术类模块的学习。
学生只要“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获得一定学分”
,至于在一个领域内学哪门课,学生可以自己选择。
与此相应,班级教学开始转变为“走班制”
教学模式,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高中教育已经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的功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只面向少数人的精英主义教育,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从职业准备和普通高中升学教育的绝对分野,转变为学生个体层面上的选择。
当前的高中教育,虽然还存在职业、普通两种类型的区分,但是,高中多样化发展已经不局限于机构属性上的多样化,而是体现为普通高中内部,在课程、教学和学校管理风格上的多样化。
普通高中多样化的体现方式是课程、教学、管理层面上的多样化,它无法像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的分类方式那样,用机构属性进行统计指标上的划分,但是,这种多样化是在尊重独特性的基础上形成的多样化,具有更加健康的事业发展基础。
三、学前阶段教育机会的扩展
在回顾40年各项教育事业发展历程时,我们往往能够看到一条条“一路向上”
的发展曲线,即使高中阶段教育经历过一段滞后发展,但仍然呈持续扩张的趋势,然而,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却呈现出不同的格局。
在启动快速发展之前,学前教育体系经历了结构和组织模式的根本变化。
学前教育入园率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定义。
儿童年龄较小,并不要求每天到园,也不把全天在园作为一个目标,因此,一般入园率的统计方式,是以注册作为入园的标准。
为了回避入园率带来的麻烦,本书用幼儿园绝对数量的变化,以及入园幼儿数量的历时变化,来说明改革开放40年来学前教育机会的变动。
(一)经济改革与学前教育单位制供给
改革开放之前,学前教育机构作为后勤服务保障的组成部分,镶嵌在集体经济中,涵盖城市中的各类单位和街道,也包括农村村社经济中的学前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