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1926年底,为了改造当时中国社会,陶行知根据广大乡村的实际情况,提出乡村教师必须具备三种条件:“第一有农夫的身手,第二有科学的头脑,第三有改造社会的精神。”
1927年,他创办乡村师范学校时期,提出总目标是:“培养乡村人民儿童所敬爱的导师。”
又把总的目标分为五个分目标,即:“康健的体魄”
,“农人的身手”
,“科学的头脑”
,“艺术的兴味”
,“改造社会的精神”
。
晓庄师范的课程设置,除了文化课,还专门设置了招待教学做、洒扫教学做、烹饪教学做等课程。
此外,师范生还要参加开荒、建校舍、烧饭、养猪、挑粪等劳动。
1942年,在育才学校三周年纪念时,陶行知又提出“进德修业”
的“每天四问”
:“第一问‘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问‘道德有没有进步’”
。
不难看出,陶行知不同时期的观点仍然贯穿这一条主线,即以生活为旨归,构筑立体的培养要求。
陶行知的强调生活实践,其实质就是在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结合的重要性。
2.“师范性”
所谓“师范性”
,是指教师培养所必不可少的基本能力要求和课程设置,包括教育理论、教学技能、教师伦理等。
陶行知在《师范教育之新趋势》一文中指出:“现在的人以为师范生要件件都能。
这却不对。
高等科和国民科不同,普通科与特殊科又不同。
师范学校教育当发展各人的特长,以适合社会上的需要。”
陶行知于1925年在《女师大与女大问题之讨论》一文中就明确提出,“女子师范大学学生除修习基础学科外,应具之要项有四:一、信仰国家教育事业为主要生活。
二、愿为中学教员者对于中学生之能力需要应有彻底之了解,那愿为师范学校教员者对于中学生外,还须了解小学生的能力与需要。
三、对于将来担任之功课有充分的准备,这准备包含中小学所需之教材、教法的研究,实习和参观。
四、各人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
这四条标准指出了师范生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