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二、培养目标
banner"
>
师范教育培养的目标,是师范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
由于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清,上个世纪20年代,国内教育界就师范教育的存废与否进行了激烈的辩论,致使师范院校一度停止招生办学。
陶行知分析了当时师范教育的现实,认为只是培养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严重脱离了师范教育的本质和社会现实的需要。
1927年,他在《师范教育的彻底改革》中明确表示:“一、愿师范学校从今后再不制造书呆子;二、愿师范生从今以后再不受书呆子的训练;三、愿社会从今以后再不把活泼的儿女受书呆子的同化;四、愿凡是已经成了书呆子的,从今以后要把自己放在生活的炉里重新锻炼出一新生命来。”
在时代条件变化的各个阶段,陶行知对教师培养先后提出过若干不同要求。
看似纷繁复杂大相径庭的要求其实蕴含了一条主线,这一主线在《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一文中表述得非常清晰。
在该文中,陶行知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从社会需要出发,提出了师范教育培养的基本思想:“有生活力的国民,是要靠着有生活力的教师培养的;有生活力的教师,又是要靠着有生活力的师范学校训练的。”
“生活力”
就是陶行知为师范生提出的核心培养目标。
陶行知认为,师范教育不能出于主观空想,不能生搬硬套,而应当根据生活实际,按照生活教育理论,培养适应现实生活需要的、有生活力的教师,以便于他们能培养出可以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国民。
陶行知对旧师范学校在培养目标上的弊端作了揭露,并指出其中不良倾向。
他认为,这些弊端都是脱离师范教育实际、脱离社会生活、无视师范特点、抹杀师范学校本质特征的。
他强调指出,师范大学学生与普通大学或综合大学学生在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生活能力上是相同的,这是共性、普遍性;但在突出“师范性”
方面又与普通大学或综合大学不同,这是师范学校在培养目标上的个性、特殊性。
因此,陶行知指出,在师范学校培养目标上,首先要全面发展;其次要突出“师范性”
,最后要注重道德。
1.全面性
陶行知曾指出,所谓“全面教育”
,就是“心、脑、手并用,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相结合。
健康、科学、劳动、艺术及民主将构成和谐的生活”
。
20世纪初,陶行知就提出要把师范生培养成手脑并用的人。
他严厉抨击当时的教育培养了三种残废人:一是书呆子,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二是工呆子,做死工,死做工,做工死;三是既不用脑也不用手的少爷小姐们,享死福,死享福,享福死。
陶行知要求师范生不仅要会劳动,还要有个科学的大脑,能够“在劳力上劳心”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