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这是多么有真理内涵的定义啊。
不仅仅在当时对普及教育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即使现在,也可以同样高效,“小手拉大手”
,共同推动向前。
1.解决了原动力问题
“小孩子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是小孩子队伍里最进步的小孩子!”
教育需要靠熏陶而不是灌输来完成。
对于当今的成人来说,教育的动力,往往是某种功利性需求,特别是短期功利性需求似乎推动力更强。
对于儿童来说,因着天真,因着天性,反而可以纯粹,可以快乐,可以持续。
所以“小先生”
可以比较彻底地解决教育原动力问题。
2.解决了教育的效率与效益问题
“即知即传,自觉觉人”
,这是教育的最高效率,是陶行知小先生制所表达的最重要的一个理念。
在现代网络社会,这种体验可能更为深刻。
无论知识还是技能,如果不能解决传播效率问题,社会效益或者经济效益都无从谈起,成长必将变得困难,更别提可持续发展了。
对于教育的社会效益,他强调知识是属于大家的,“干民众教育,便是要把教育知识变成空气一般,弥漫于宇宙,洗**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都得呼吸,空气是不要钱买的,人人都可以自由呼吸,教育也就不能以金钱做买卖,人人可以自由享受”
。
在《怎样做小先生》中他说:“最好的教育是有来有往。
……你不但要忘记他是你的学生,并且要叫他忘记你是他的先生,这样,你才能做到一个进步的小先生。”
这即是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先生,可以传递传播知识,使周围人获得共同成长的可能。
最后循环正向作用于自己,产生春风化雨的教育实效。
3.解决了教育两张皮问题
知识与技能分离,理论与实践对立,学校和社会隔阂,教育和受教育者关系单向,教育存在严重的两张皮现象。
在晓庄时期,小先生们参加生产劳动、社会调查和科学实验活动,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学习的主体活动。
他们从“做”
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达成了真正的教学做合一。
在这样的教学实践中,学校是小社会,学校为人而立,为社会而立,肩负改造社会的使命;社会是大学校,社会影响学校,同时熏陶学生——两者共生共荣,和谐统一。
4.解决了时间地点问题
教育通常需要集中的课室,统一的上课时间,用“小先生”
可突破时间地点的限制。
“小先生不一定使人来学,可以往教,其嫂正缝衣,其母正洗碗,彼亦可就地教之。”
这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是真正把“三人行,必有我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