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只是一种研究的视角,是我们思考“十七年文学”
的存在之由、变迁之故的一个切入点,而不是一种评价尺度。
我们不是以文学是否与政治结缘来给予臧否,而是通过这一角度去接近对象的实际,从而对“十七年文学”
的许多文学现象作出更为合理的解释。
我们特别要防止的是价值评估的简单化。
以往对“十七年文学”
的研究中,曾出现过看似对立而思想方法却颇为一致的情况:在突出政治的年代,人们曾对“十七年时期”
服务于政治或与政治结合较紧的作家和作品给予了过多的褒扬;而在其后拨乱反正的年代,对同样的上述作家和作品,人们则给予了过多的贬抑。
两种对立的观点和价值评判,都同样是源于政治的情绪化和思维的简单化。
这里,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只是被看做一种评价文学得失的标识,而不是作为进入研究对象的途径。
“十七年文学”
中确实有一大批作品,即使摆到今天来看,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大有可肯定之处:就是对那些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大有可指责之处的文学作品而言,文学史的研究也绝不能止于指责。
在指责的同时,我们尤须冷静的思考许多难以回避的问题。
例如,那些作品中的很大一部分在它们产生的年代为什么曾经颇受赞誉、颇为流行,而在今天的人们的眼中又为什么常常会显得非常可笑?许多在当时很可能出自作家真心的作品,为什么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却显得很虚假(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十七年文学”
中的许多作品都受到“可笑”
和“虚假”
的指称)。
这是否与特定历史阶段的政治文化情势有关?作家们对时代政治的真诚信赖和自觉追随,他们在创作中发自内心的写出了自己真实的情感;而时代政治并不总是正确的或者有时根本就是错误的。
当然,也不排除有一些作家在面对错误的政治局面时,清醒着而又歌唱着。
这里面就大有东西可以研究。
人们的欣赏眼光常常是受时代情绪、社会心理制约的,后来之人常常会以时过境迁的心态面对“前朝”
的过时之境,这也是很普遍的事。
尤其是经过了“**”
那场空前的灾难之后,人们对曾经弥漫在包括“十七年”
在内的许多年代的激越情感有一种出自本能的厌恶,这也是一个客观的事实。
源于不同年代的文学眼光所产生的落差,是否应该考虑进去?这里面也大有东西可以研究。
朱晓进:《重新进入十七年文学的几点思考》,载《当代作家评论》,2002(5)。
泛读作品
董之林:《旧梦新知——“十七年”
小说论稿》
评论文献索引
张瑗.十七年小说与“中间人物”
.文艺争鸣,1992(5).
刘洪涛.周立波:民间文化主流意识形态.文艺理论研究,1997(3).
赵学勇,杨小兰.重读20世纪50年代小说经典.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