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第一章 小 说(第4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农村题材小说赢得足够的尊重和地位。

贺仲明:《乡村生态与“十七年”

农村题材小说》,载《文学评论》,2006(6)。

4.文论家和文学史家一般认为,一代有一代之文章。

文学是时代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

在一定意义上,文学史家在于对某种历史情境的复原,寻找和讲述特定时代文学的脉络,以及它们当时获得接受并被确定为文学的那些标准。

问题是时代不同了,人们衡量文学的标准也发生变化。

在一个时代被认为是真实的历史,在另一个时代人眼中就可能近似神话和天书。

正如“十七年”

被视为文学的作品,到后来又被视为非文学,至少不具备或缺乏文学的价值。

“十七年”

小说处于政治运动频仍的时代。

从1950年到1966年前后,政治运动接连不断,每次批判运动几乎都与文学界有关,文学真正成为“阶级斗争的晴雨表”

,作家和作品轻则受到“宣扬了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情调”

的批评,重则与国际政治运动中的“帝修反”

挂在一起。

当年发生在文艺界简单粗暴的批判运动,其激进的思想脉络延伸到“文革”

,终于可借江青一席话挑明:“我们无产阶级‘**’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扫**一切剥削制度的残余,扫**一切剥削阶级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

把思想文化、文学艺术的变革等同于社会制度和经济基础的变革,教条而机械地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之间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这是马克思主义受到曲解的典型一例。

不过从这里还透露出这种信息,尽管1949年以来文学界领导反复强调小说创作为现实的政治斗争服务,甚至倡导小说创作要配合某一时期的政策,而且总的文学倾向也大致环绕着政治运行,但是如果仔细考察就会发现,“十七年”

小说与古今中外文学传统依然保持着密切联系,并非横空出世般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即便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文革”

已呈“山雨欲来风满楼”

之势,文学也依然未纳入到所谓“一体化”

格局,小说艺术上的探索与创新依旧在进行,因此对作品的批判也就从未间断。

走进这段历史所看到的,主要不是作家怎样去顺应批判,迎合政治,当然不是没有这种情况,而更多的是作家对新中国真挚的信任和热情的想象,并通过怎样的艺术手段,使新的社会风尚与传统意绪达到有机的融合;是对令他们心仪的一种生活的理想图景的绘制;或者是作家无法超越传统艺术常规的创作实践中,了解到被命名为“翻天覆地”

时代的社会与政治变革的维度。

通常人们将这一时期称为“政治左右文学的时代”

,但究竟怎样左右了文学,在多大程度上左右了文学,却是需要回答的问题。

董之林:《旧梦新知——“十七年”

小说论稿》,15~16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在谈论从政治文化角度研究“十七年文学”

时,还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所谓的“政治”

或“政治文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欢想世界现在我想做个好人没金手指照样无敌灶神崽崽三岁半黑夜玩家人仙武帝射程之内遍地真理帝王独宠:皇后娘娘沦陷了我妻世界我用学习系统搞科技穿成残疾将军的小甜妻我要做阁老我在末世能升级郎悔被奶奶按头结婚?爷他一秒沦陷了我不是五五开冠冕唐皇这个团宠有点凶大唐如意郎我又把偏执夫君亲哭了藏锋神算:开局拒绝女帝!刀镇星河悠闲修道人生和天下第一的隐居生活(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