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这种矛盾的状况,有评论认为表现了巴金人道主义的局限性,因为他不能彻底分清善恶。
这当然有些道理,但事情恐怕比这要复杂得多。
从理智、从情感说,作者是厌恶这位五叔的,对他的死毫不惋惜和同情,巴金在回忆录中自己谈及过。
可是从艺术构思看,巴金对杨梦痴这个人物,分明有着潜在的同情。
作者凭空构思了生活中没有的少年杨寒这个人物,杨寒是杨梦痴的小儿子,他与他哥哥和母亲不同,他深爱着那位流落街头的父亲,而且还常常潜回旧园攀摘茶花送给多愁善感的父亲,而且杨梦痴与妓女老五的婚外私生活,也是通过杨寒来叙述的。
我们可以说,如果去掉杨寒这个人物,而用大儿子仇视父亲的眼光去看杨梦痴,那故事的挽歌调子立刻消失,作品的思想含义就简单明了了。
蓝棣之:《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117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6.在历来的研究中,《憩园》都被看做是《激流》一系揭露旧家族罪恶及崩溃趋势的作品,这是无可争议的,作者自己就一再表明着这样的态度。
虽然40年代的巴金在处理这种家庭生活故事时,态度与30年代有着明显的不同,《憩园》中哀婉的温情,《寒夜》里曾树生的离去又归来,都表现出作者心灵深处在这一问题上的矛盾,但在意识的层面,作者的价值判断却从没有从五四那个立场上稍许后退,直到晚年,巴金仍然从反封建的角度一再重申这一基本认识。
然而,《憩园》的深层精神指向与《激流》并不相同,这从他们的命名中就可以感觉得出来。
“激流”
象征着一种青春的激昂急进姿态,《憩园》则暗示出一种中年的宁静沉稳;与之相应,《憩园》的文本语言也从《激流》的热情、奔放变得雅致、从容。
更值得注意的是,作品的中心意象也发生了微妙的转换——由“家”
变成了“园”
。
……“园”
的构成要素中,渗入了家庭、乡土、民族的政教人伦关系;而“家”
的理念中也深深积淀着“园”
的生产方式所带来的宗教和美学。
……说起家,更让人想起有关政治伦理方面的内容,而园更易于牵扯出一种传统生活的宗教和美学。
五四以来启蒙知识分子对“家”
的批判,无例外地集中在它的社会学层面。
作为传统社会的基石,家以及家族制度在旧中国专制主义政治等级制伦理中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巴金当年写作《激流》时,对之满腔怨愤的正是这样一个“家”
。
……《憩园》中,引起“我”
对杨梦痴的注意和同情,并使整个故事得以进行下去的,正是他对园子的这份痴迷的情感。
……寄住在“憩园”
中的“我”
,其实是在置换性地哀婉着自己失去了的家园。
这便是小说的叙述动力。
憩园旧主人及叙事者的情感,其实也是作家自己的情感。
小说中所写的这一切:对旧居的留恋,对旧家庭生活的思考批判,对“闷死”
其中的女性的同情,以及“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
的人生取向……激烈地抨击着“家”
的巴金,却悄悄地恋慕着“园”
。
不无快意地宣告着“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