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所谓心师造化与迁想妙得,指的是中国画的创作原则和创作方法、“心师造化”
由南朝姚最在《续画品录》中最先提出,赵孟曾说“久知图画非儿戏,到处云山是吾师”
;“迁想妙得”
是顾恺之首先提出的,画家在作画前要深入揣摩对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感情,叫“迁想”
,在迁想的基础上经过分析、提炼,获得艺术构思,叫作“妙得”
,因此迁想妙得的过程,就是艺术家体验生活进行艺术构思的过程,它对中国画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
南朝谢赫在《古画品录》中首先提出“六法”
,所谓六法,第一“气韵生动”
,第二“骨法用笔”
,第三“应物象形”
,第四“随类赋彩”
,第五“经营位置”
,第六“传移模写”
。
“六法”
分别讲述了绘画在神韵、笔墨、造形、用色、构图以及临摹等方面的要求,是中国画史上第一次系统的理论总结;“四格”
体现了中国画的创作趣味,张怀瓘在《画断》中首先提出神、妙、能三品,之后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序》中又增加逸品一项,到宋代,黄体复在《益州名画录》中把逸品列为首位,并对四格一一阐明了含义:逸格是指笔墨精练,意趣出常,神格是指形神兼备,妙合自然,妙格是指得心应手,惟妙惟肖,能格是指能生动地表现对象。
另外,在禅宗的影响下形成了南宗与北宗的山水画理论,以董其昌的影响最大,其认为,南宗是文人画,北宗是非文人画,这是由于南宗主张顿悟,追求淡远,适合士大夫们的心理需求,而北宗主张渐悟,追求深透,不太适合文人们的口味。
然而,南北二宗的绘画理论,只是讲了两种不同的画风,而不是不同的画法,即使同是南北二宗的画家,风格也并不统一,所以用南北二宗的理论来区分中国山水画是不太切合实际的。
四、音乐与舞蹈
图5-2-14广西花山岩画
图5-2-15《经变画乐舞图》(局部)
秦汉以来,以儒家思想为正统,因而对音乐的社会功能特别重视,理论上倾向于恢复古乐,在继承先秦礼乐制度的基础上重定祭祀天地的大礼以及祭祀时配用的乐舞,如《安世房中歌十七章》《郊祀歌十九章》,同时设立专门负责乐舞的机构———“乐府”
,负责收集民间音乐创作或配写歌词和曲调以及安排乐舞演出等。
乐府的建立,在中国音乐史上是一件大事,它对后来的音乐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舞蹈在汉代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汉代“百戏”
中有技术水平很高的《七盘舞》《巾舞》《鱼舞》《建鼓舞》以及西南少数民族的《巴俞舞》等,并且出现了用于求雨的各种《龙舞》。
汉代高祖宠姬戚夫人以及成帝皇后赵飞燕则是著名的舞人,戚夫人善“翘袖折腰”
舞及“楚舞”
,赵飞燕舞姿轻盈,人称“身轻若燕,能作掌上舞”
。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音乐和舞蹈嬗变的阶段。
民族融合为隋唐音乐和舞蹈的大发展准备了前提条件,在玄学的影响下,音乐理论转向探求音乐的美感作用,同时由于佛教的流行,形成“改梵为秦”
的佛教音乐。
具体来说,这一时期的音乐大融合以西域和西凉地区为中心,那时著名的龟兹乐、西凉乐和高昌乐以及疏勒、鲜卑、高丽等地的音乐先后传入,有的还作为宫廷宴享之乐。
在民间音乐方面,由于晋室南迁,流行在北方的“相和歌”
随同南下,与南方的“吴歌”
、“西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