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第四 优贤举学 从察举制到科举制(第8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考中的人称为“贡士”

,第一名称为“会元”

明清乡试与会试的整个考试程序比前代更为严密。

考官之外,还有多种职事官,如受卷官、弥封官、誊录官、外收掌官与内收掌官等,其职能划分也极其详细。

受卷官负责接收试卷、验签缴销;弥封官负责糊名、编号;誊录官负责监督誊写;外收掌官负责收藏考生原卷(墨卷);内收掌官负责向考官递送誊写卷(朱卷)。

最后由考官评阅及主考官裁定后,唱名填榜。

此外,考试期间还实行“锁院制”

,即军队将整个贡院戒严。

而考官则必须提前进入贡院,直到放榜后才能走出,避免别人请托。

殿试是最后一级考试,在会试之后于当年四月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一般仅考策问一场,时间为一天。

分三甲发榜:一甲取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叫做状元、第二名叫做榜眼、第三名叫做探花,合在一起称为三鼎甲;二甲取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第一名叫做传胪;三甲取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殿试考中者称为甲榜,因为用黄纸书写,也称为金榜;乡试考中者称为乙榜,而乙榜、甲榜都通过的人,则称为“两榜出身”

三甲泛称进士,是最高的功名,从此正式步入仕途。

明清时期还有一种翰林院庶吉士朝考制度。

参加考试者为新科进士,考试内容变化较大,清雍正元年(1723)规定考四书文一篇、论文一篇、律赋、排律诗一首,考中者称为庶吉士,第一名称为“朝元”

学制三年,优秀者留翰林院为官,次一等则充给事中、御史等,十分显贵。

清代科考与明制稍有一些差别,还有宗室科、八旗科、翻译科、制科等。

宗室子弟科考五年举行一次,原本可越过乡试而直接会试,自嘉庆六年(1801)开始,则必须参加乡试,通过的人才能参加会试,但考中的人引见排班时则在新贡士之前。

宗室进士待遇优厚,只任京官而不外放。

八旗科考从顺治八年(1651)开始实施,因吏部上疏“八旗子弟多英才,可备循良之选”

(《清史稿·选举制》)而设立。

其特色在于,应考者在乡、会试前必须先试马、射,合格者方获准考试。

翻译科则专为八旗子弟而设,目的在于“既以广八旗士子登进之阶,亦识不忘本业”

(《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一○四),考试内容有满洲翻译与蒙古翻译两种,考试方式与进士科相同。

制科考试在唐宋两代都有设立,但元、明则不实施,到清代才得以恢复。

包括博学鸿词、孝廉方正、保举经学、巡幸召试等,光绪年间还设有经济科,但没有形成制度。

整个清代,影响最大的两次制科考试分别发生在康熙十八年(1679)己未、乾隆元年(1736)丙辰,科目均为博学鸿词。

科举制度自唐代创始以来,日臻完备,但仍有漏洞,使考官与士子有机可乘,作弊现象时有发生。

但唐代对此惩处较轻,宋时则趋于严厉,明清之世惩处最重,轻则贬谪流放,重则身陷囹圄,也有处以极刑者。

对作弊行为的严厉惩处,保证了科举取士的相对公平,才能延续千余年。

科举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被废除,宣告了这一制度的消亡。

三、以文取士的文化论争

在历史上,围绕科举因文取士产生了一系列的文化论争,其中科举考试与文学具有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就是值得注意的现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我的玩家能成神重生之娱乐圈事件簿破浪逆天仙尊2枕上欢宠:隐婚总裁难伺候文娱从自媒体开始邪王,请放过大秦从献仙药开始满级大佬从斗罗开始我在日本当剑豪穿进古早虐文里当妈粉求求你当个正经法师吧我在火影修仙左苏我差亿点成了普通人最强仙尊重生都市没金手指照样无敌梦魇侵袭:我变成了怪物!直播:开局证明无限多元宇宙大唐黑脸神我真不是法爷升平乐大佬从娱乐模拟开始昼夜[综英美]改造基地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