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明、清两朝的科举考试大体一致,实行四级制,其顺序为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
制度比前朝更完备。
童生试是初级考试,分县试、府试、院试三场。
县试由本县知县主持,府试由本州知府主持,通过县试、府试者称为“童生”
。
院试由学政主持,合格者称为“生员”
,俗称秀才、相公。
生员可以获得参加乡试的资格。
明清生员分廪生(廪膳生员)、增生(增广生员)、附生(附学生员)三等。
此外,被荐举到国子监的优秀生员则称为“贡生”
,明代有“岁贡”
、“选贡”
、“恩贡”
、“纳贡”
四种,清代有“岁贡”
、“优贡”
、“拔贡”
、“恩贡”
、“副贡”
、“例贡”
六种。
岁贡指地方选拔入国子监的廪生;恩贡是指在国家庆典时选拔的生员;优贡为各省学政选拔的送入国子监的本省生员;拔贡是指各省学政选拔的送入中央参加朝考合格的本省生员;副贡为乡试中副榜而被送入国子监的生员。
乡试,因为考试时间定在秋八月,所以又称为秋试或秋闱。
每三年一次,考官由皇帝钦命,地点设在京城或省城,共分三场:农历八月初九第一场,八月十二第二场,八月十五第三场。
三场考完正好赶上中秋,九月发榜,因此称为秋榜、桂榜。
被录取者称为“举人”
,第一名称为“解元”
。
举人既有功名出身,又可取得会试资格。
《儒林外史》描写的“范进中举”
,既说明了科举制的误人,也表现了乡试大比对士子前程的重要性。
会试,由礼部主办,也称为“礼闱”
。
因为时间定在乡试第二年春三月,所以又称为春试、春闱。
会试地点设在京城贡院,主考官在明朝多为翰林官或内阁大学士,在清朝则为内阁大学士或六部尚书。
考试分三场,每场三天,从三月初九一直持续到三月十七。
发榜正值春季杏花盛开时节,因此称为春榜、杏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