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乡举也称乡贡、贡举、乡试,在州、郡举行,由州通判主考,录取者称“举子”
、“贡生”
,可参加礼部主持的省试。
省试同唐制。
省试录取后,考生还要参加殿试。
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开始于宋太祖开宝六年(973),目的是打击唐代以来主考官与考生之间形成的科第结党之风,强化中央集权。
殿试录取者分五等三甲:一甲为进士及第(一、二等)、二甲为进士出身(三等)、三甲为同进士出身。
其二,就州试与省试而言,宋代实行春秋两试制。
州试时间为八月,叫做“秋闱”
;省试时间为次年二月,叫做“春闱”
,合在一起称为春秋两试。
目的是方便举子应考。
其三,考试程序更为规范。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糊名制和誊录制。
唐代科考不糊名,考官作弊极其容易。
宋代于太宗淳化三年(992)起,殿试实行“糊名考校”
,录取后才能拆封检视姓名。
以后推广到省试、州试及其他考试中,促进了考试制度的完善。
糊名之后,为避免考官辨认考生的字迹,杜绝徇私舞弊现象的发生,又采取誊录的方法,将考生试卷用朱笔誊写后再送交考官评阅。
为此还设立了专门的誊录院。
其四,录取标准放宽,录取名额大量增加。
如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一科取进士与诸科三百余人,而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一年共录取了八百四十余人。
其五,取消吏部考核程序,及第后即可授官,与唐代制度差异很大。
其六,制科、武举受人尊崇,远远超过唐代。
与宋王朝并峙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如辽国、金国等均开科举。
辽国承袭唐制,金国与宋代制度接近,对元代科举有一定影响。
元、明、清三朝的选官制,多延续唐宋,创新较少,但是科举制度本身则日益严密,开设次数也更加频繁,也值得关注。
元代对科举考试不十分重视。
科考在仁宗延祐元年(1314)恢复之前,曾废弃了七十七年。
就整个元代而言,不过举行了七次而已,录取名额也不能与宋代相比。
延祐元年开始实施的科考制度,实行乡试、会试、御试三级制,三年一开科,及第者分三甲录取。
考试分两组进行,蒙古、色目人为一组,而汉人、南人则归入另一组。
前一组考两场,后一组则要考三场。
试题难度也有差别,前一组比较容易而后一组比较难。
放榜时也分左、右两榜,蒙古人、色目人列为右榜,在上;汉人、南人列为左榜,在下,明显带有民族歧视的特点。
但试题都出自于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理学色彩浓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