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第四 优贤举学 从察举制到科举制(第9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在科举考试方面,其测试经义、论、策、疏、经解、律赋、律诗、八股文、试帖诗等,都与文学相关,而自唐代开始的诗赋取士制度,更是引起了一场关于考诗赋还是考经义的旷日持久的文化论争。

这场文化论争,从唐代一直持续到明清,直到八股文取士的出现,才暂时得以平息。

科举制度考试诗赋,最早可追溯到唐高宗麟德间特科取士,以后在进士科发展为常例。

进士科在唐初武德四年(621)刚刚设立时,与明经科相比,更加注重时务。

后来随着它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又陆续增加了经、史、“老子策”

、杂文(包括箴、表、铭、赋)等内容。

到开耀元年(681),进士科确立了帖经、试文、试策三场考试。

开元年间,又实行了一诗一赋,于是诗赋取士形成制度。

唐代科考所试诗赋,在形式上要求用“齐梁体格”

,重视文律与辞采。

如唐末范摅《云溪友议》卷上《古制兴》条载:“文宗元年秋,诏礼部高侍郎锴复司贡籍,曰:‘……其所试赋,则准常规;诗则依齐梁体格’。”

又如高锴《先进五人诗赋奏》(《全唐文》卷七二五)云:“沈黄中《琴瑟合奏赋》,又似《文选》中《雪》《月》赋体格。”

在科考中,士子因文采优美而被录取者不乏其人。

如武则天垂拱元年(685),颜元孙以《九河铭》《高松赋》参加进士考试,不仅被录取,而且出现了“多士耸观”

的轰动场面(《旧唐书·颜元孙传》),就是一个例子。

又如唐德宗贞元十二年(796)李程试《日五色赋》,以“德动天鉴,祥开日华”

开篇题韵,考官将其取为“状头”

从排列顺序上看,中唐以后进士科的三场考试,诗赋为第一场,帖经、时务策则列在其后。

突出了诗赋在录取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不仅如此,试帖经时,如果发生“进士文名高而帖落”

的情况,有时也可以用诗赎帖(《封氏闻见记》卷三),为文才秀美之士大开方便之门。

考试诗赋之风的盛行,开启了唐代围绕科试的文化论争。

基本分为两派,一派以政治教化为着眼点,主张只考经义,代表人物是扬州刺史赵匡。

在他的《选举议》中,赵匡对诗赋取士大加批评,认为诗赋取士没有一点益处,只能助长佻薄的风气,不能指望它“启导性灵,奖成后进”

刘秩《选举论》、杨绾《条奏选举议》、沈既济《词科论》与赵匡持相同观点。

另一派则以人伦教化为出发点,赞成诗赋取士,代表人物是白居易。

在他的《赋赋》中,白居易对诗赋取士大加赞美,认为它使“四始尽在,六义无遗。

是谓艺文之儆策,述作之元龟。

……所谓立意为先,能文为主;炳如缋素,铿若钟鼓”

,极力主张诗赋取士。

这种见解与当时诗赋文学发展的总趋势也是一致的。

就制度层面而言,纵观整个唐代,曾有过两次诏罢诗赋的举措,一次发生在德宗建中三年(782),另一次则在文宗大和七年(833),但持续时间均不长,不久即予以恢复。

由此可见诗赋流行的盛况。

此外,与科考关系密切的行卷与省卷之风,对文学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电影世界交换师七年顾初如北沧元图没人告诉我这不是游戏疯批美人带崽征服娱乐圈我做噩梦能变强外室之妻恰逢雨连天万界大表哥英雄无敌之佣兵术修大巫团宠格格是食修紫藤花游记我靠脸在无限流世界装小可怜娘娘她独得帝心木叶:从解开笼中鸟开始!快穿之反派也是有骨气的邪王火妃:殿下等着瞧七零之彪悍娘亲斗罗大陆之星罗大帝病弱权臣被悍妻喊去种田快穿三界之我的宠物是阎罗大佬星际之真千金在种田我一个NPC能有什么坏心思荣光[电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