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时,他豁然大悟,顿时感到身心安乐。
于是,他走上前去对这位念经客人说:“刚才你所念的是什么经?是从哪里得来的?”
客人说:“这是《金刚经》,它是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五祖弘忍大师那里得来的。”
慧能便决定跟从弘忍大师学佛。
一个月后,慧能到了东禅寺,五祖弘忍便收留了慧能在寺中干杂活。
几个月后,弘忍把门人唤到堂下,说:“诸位,世人生死问题是最重要的,你们只求福报,不求脱离生死苦海,自性失了,有福报又算什么呢?你们各自去写一首表达自性的偈子交给我看,我就要传衣钵了。”
当时已升任上座的神秀和尚便作偈一首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认为这四句话,道理虽然说得很好,只是渐次法门,不合“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的清静妙修的道理。
于是,他根据此偈也作了一首偈子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对于慧能所作的偈子非常赞赏,他就亲自拿一根手杖,跑到米房去看慧能。
此时,慧能正在米房舂米,弘忍就借事显理,暗通消息,问曰:“米熟否?”
慧能说:“米熟久矣,欠筛耳。”
大意是说,我参禅功夫早已成熟,透彻玄关,只是没有得到您五祖老人的衣钵了。
弘忍就将手杖向米袋上敲了三下,慧能心领神会。
到了半夜三更,慧能就恭敬虔诚地走到五祖的卧室来,一见弘忍就跪了下来,弘忍为慧能开宗就法,机教相当,心心相印,又将祖传的衣钵传给了慧能。
慧能离开黄梅,逃过众人追踪,来到曹溪山中和猎人们一起干活。
这样潜修十五年后,觉得弘法的时候到了,就赶到广州法性寺去参拜印宗法师。
当天夜里,在殿中听到两个和尚因佛前所挂的长幡被风吹动而争论,一个和尚说是风动,一个和尚说不是风动而是幡动,彼此争吵不休。
慧能就说,你们不要争吵了,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仁者心动”
。
当时印宗法师在旁边听到慧能的话,颇感惊异,认为来者一定是位大德高僧,就请慧能为大家开示佛法要义。
慧能趁机就把弘忍传给他的衣钵亮了出来,印宗“于是为能剃发,愿事为师。
能遂于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
。
自此也就正式受戒为僧。
次年,慧能移住曹溪宝林寺,开讲佛法达三十余年,声名远播,成为禅宗六祖。
慧能倡导顿修顿悟、明心见性的禅法,在中国佛教史上掀起了一场不假他求、但明自心的革新。
从慧能开始,“禅”
的意义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以往的禅定修行转化成一种在人心深处、贯穿于百姓日常生活的对于真实性的体悟。
慧能弟子或再传弟子等所记载的慧能的言行录《坛经》,是唯一一部中国僧人的说教被称为“经”
的著作。
从唐到宋,禅宗南宗又分为五家七派。
南宗六祖慧能弟子中,有南岳怀让(667—744)和青原行思两大支系,由这两大支系又分成五宗七派。
从南岳先分出一派沩仰宗,次又分临济宗。
青原行思一系分出三派: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
由两系分为五宗,以后又从临济宗分出黄龙、杨岐两派,合前五宗名为七派,都曾兴盛一时,经过一段时期有的就衰绝不传了。
后来的禅宗只有临济、曹洞两派流传不绝,临济宗更是兴旺。
近代所有的禅宗子孙,都是临济、曹洞两家后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