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第六 奉神祈报 民俗日与敬时行礼(第4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中桥车马长无已,下渡舟航亦不闲。

冢墓累累人扰扰,辽东怅望鹤飞还。”

宋代清明不论是休假还是祭扫,和唐代没有多大区别,只是这一天更侧重于新坟的拜扫。

自宋元至明清,清明节已逐渐取代寒食节的地位,祭扫家墓的风气更加兴盛。

清明节除了要烧纸钱,还要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条,由于柳树最先送来春的消息以及具有旺盛的生殖力,使得它成了人类文化中生命力的象征。

人们企盼将这种生命力转移到自家门庭和家庭成员身上,达到人丁兴旺、身体健康的目的,于是在郊游踏青时,不会忘记顺便折一些柳条回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清明节所包含的文化意蕴沉淀到仪式的底层,祭扫坟茔只剩下追念先祖、教育后辈这层显性含意了。

在农事节日中,“二至”

之一的冬至很受民俗的青睐。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吴越地区甚至有“冬至大如年”

的俗谚,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

从自然科学角度来看,冬至这一天日光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就是《史记·律书》所谓“一阴下茂,一阳上舒”

的时令。

从民俗学角度讲,从冬至开始,太阳北移,阳气转升,预示寒冷的季节已到极限,所以人们经过漫长的冬季修整之后,就盘算来年春天的耕耘劳作与祈盼丰禳,在这天立节拜贺,吃冬至面,包含休养生息的意味。

汉朝以冬至为“冬节”

,官府要举行“贺冬”

的仪式,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

“至节家家讲物仪,迎来送去费心机”

,冬至日世情聚会、礼俗往来是少不了的。

由于古代尊祖敬宗的传统文化习俗,冬至这样的农事节日,人们拜贺的同时,也同样有一系列的祭祖活动。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要向亡故的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以示不忘祖宗。

农事节日除了如二十四节气类的固定日子外,还有以一组日子为标志的,比如共三十天的三伏和八十一天的九九,都有相应的纪念或祭祀活动。

早在秦汉时代,伏日和腊日就被定为节日,也有“烹牛炰羔,斗酒自劳”

等祭祀仪式与交往活动,民间广为流传的“九九消寒歌”

与“九九消寒图”

,就是在这类节日文化背景下产生的。

应节气形成的农事节日,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渐渐淡化。

民俗所重的,更在于祭祀类的节日。

三、庆贺节日

我国古代传统节日中的庆贺节日和社交游乐节日多与农事相关,在广义上讲也属于敬时行礼的农事节日。

庆贺节日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专指性的庆贺节日,如封建王朝设立的皇帝诞辰、太后寿诞等节日,这与农事无关;一类是民间通行的庆贺节日,如过年、元宵、中秋等,都与四季变移的农事紧密联系。

“过年”

的庆贺活动分两大时段,即旧年的由“小年夜”

(腊日)到“大年夜”

(除夕)和新年的“元日”

到“元宵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欢想世界现在我想做个好人没金手指照样无敌灶神崽崽三岁半黑夜玩家人仙武帝射程之内遍地真理帝王独宠:皇后娘娘沦陷了我妻世界我用学习系统搞科技穿成残疾将军的小甜妻我要做阁老我在末世能升级郎悔被奶奶按头结婚?爷他一秒沦陷了我不是五五开冠冕唐皇这个团宠有点凶大唐如意郎我又把偏执夫君亲哭了藏锋神算:开局拒绝女帝!刀镇星河悠闲修道人生和天下第一的隐居生活(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