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第六 奉神祈报 民俗日与敬时行礼(第3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因为这是一件大事,国君如果未能参加,就会被写进史册。

就像今天的春节茶话会邀请社会各界名流参加一样,朝正时也要邀请一些社会名流出席。

所以鲁国政府举行新年团拜会时,孔子就能够以平民的身份参与其间。

到汉代大一统帝国的建立,朝正的仪式更加隆重,参加的人员不仅有政府官员,还有少数民族地区统治者和外国的使节,当时称为“元会礼”

作为庆祝活动,免不了各种节目的助兴。

除了歌舞之外,魔术、杂技等也登上了庆贺的舞台,相当于一场大型的综合文艺演出。

清朝政府为了给官员们充分的时间享受节日的快乐,将团拜会提前到大年三十举行。

随着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主体由贵族宗法制向平民家族制的转移,原来属于天子诸侯的“朝正”

礼仪,到了宋代又更多体现于官员或平民之间的“团拜”

活动。

宋人王十朋在《元日》诗中写道:“白发又新岁,黄柑非故乡。

弟兄团拜处,归去愿成行。”

就是当时团拜情形的记录。

一族或一家的人,围成四方形或圆形,相向跪拜,真是名副其实的“团拜”

了。

今天的团拜会已经淡化了具体的形式,只是取其团聚庆贺的意思而已。

不论是官方的朝正,还是地方的团拜,都是乘农事一元复始的间隙之际举行庆贺典礼,这是二者的本质。

另外,为了驱鬼避邪,除夕这天,民间还有挂门神、贴桃符的风俗,上文提到的王安石诗中写的就是这一情形。

还有便是贴春联,以祈求新的一年的好兆头。

这些风俗,一直保持到现在。

清明节是众所周知的由农事节气演变为祭祀节日的。

清明一词作为二十四气之一,在《逸周书》《管子》等先秦典籍中就已被记载。

周代已经有墓祭的习俗,因为祭祀时披头散发像野蛮民族而受到批评。

《孟子·离娄下》中“齐人有一妻一妾”

的寓言故事非常有名。

那个向妻妾吹嘘自己整天和达官贵人喝酒吃肉的齐人,原来他吃的喝的都是墓地中祭祀的酒肉。

且不管故事巨大的讽刺意义,那时的坟间祭祀和现在没有多大差异。

而清明定为祭祀节日,则开始于唐代,由于起初是“寒食节”

系列祭祀中重要的一天,没有自己的独特意义。

清明被确定为祭扫祖茔的日子,大概出于三方面的原因:一是由寒食节纪念先贤介之推而推及自己的祖先,虽然寒食节和介子推有多大关系一直受到怀疑,但不能否认这一说法在民间的巨大作用。

二是清明节气与古代的墓祭结合起来,有春和景明踏青之意。

杜甫《清明》诗写道:“著处繁华矜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

渡头翠柳艳明眉,争道朱蹄骄啮膝。”

就是写人们在明媚的春光中尽情游乐的场面。

三是唐宋时代家族文化兴盛,孝道因之而受到推崇。

清明祭奠祖先礼仪由唐玄宗定下范式,并在开元二十四年(736),下诏允许官员扫墓,尽管寒食清明已经有五到七天的假日,但此后的几个皇帝甚至诏许官员请假上坟,这和唐太宗亲自批注《孝经》前后呼应。

清明焚烧纸钱、祭扫坟茔的情景,白居易《清明日登老君阁望洛城赠韩道士》一诗中有所描绘:“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欢想世界现在我想做个好人没金手指照样无敌灶神崽崽三岁半黑夜玩家人仙武帝射程之内遍地真理帝王独宠:皇后娘娘沦陷了我妻世界我用学习系统搞科技穿成残疾将军的小甜妻我要做阁老我在末世能升级郎悔被奶奶按头结婚?爷他一秒沦陷了我不是五五开冠冕唐皇这个团宠有点凶大唐如意郎我又把偏执夫君亲哭了藏锋神算:开局拒绝女帝!刀镇星河悠闲修道人生和天下第一的隐居生活(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