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的举措。
至东汉光武帝复兴乐制,定庙乐“四品”
,即“大予乐”
、“雅颂乐”
、“黄门鼓吹乐”
与“短萧铙歌乐”
,这也与当时归复儒家礼制相关。
汉代以后,乐制因时而变,但雅乐与新声,仍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线索。
魏晋南北朝时,统治者一方面追寻历代乐制,流传“中国之旧乐”
,以为教化之用,另一方面则大量引进佛教的“法曲”
与北方的“胡乐”
(如龟兹乐),以致出现“杂以羌胡之声”
(唐刘贶《太乐令壁记》)的西凉乐等。
图2-6-7唐代吴文残碑侧狮子草纹舞人像拓片
到了唐代,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都建立了专门的音乐机关,除征调各地“音声人”
到中央乐府(太常寺、大乐署和教坊)工作,还招募大量的“官奴婢”
、“官户”
等艺人充实地方府县的音乐机构“衙前乐”
。
唐代官方音乐以古歌、大曲(含法曲)和寺院里俗讲及散乐为主。
唐代的古歌内容非常丰富,是由清乐系统的汉族南北方民歌和其他少数民族乐曲相互交流而形成的,比如敦煌就发现了中晚唐时的乐曲《望江南》《菩萨蛮》等。
唐代古歌较为可靠的是《阳关三叠》与《渔歌调》。
其中《阳关三叠》歌词原是王维的七言律诗《送元二之安西》,因诗中有“阳关”
与“渭城”
两地名,得名《阳关曲》或《渭城曲》;又因曲式有“三叠”
结构,所以又称《阳关三叠》。
这一曲式为当时文人所喜好,比如白居易《对酒诗》就有“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
的说法。
唐代大曲则是在民歌、曲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型歌舞曲。
大曲在思想上淡化了儒家的传统乐教观,而渗入诸多佛、道内涵;在乐曲上兼容汉、胡音乐,既有汉乐传统,又有胡部新声;在曲式上一般由“散序”
、“歌”
、“破”
三部分组成:“散序”
是一种散板的引子,以器乐演奏为主;“歌”
又称“中序”
,一般以抒情的慢板歌唱为主,伴以舞蹈;“破”
以快速舞曲为主,有时伴以歌唱。
大曲曲调也很多,有比较庄雅的如《破阵乐》(又名《秦王破阵乐》或《七德舞》)《庆善乐》《景云河清歌》与《鸟歌万岁乐》;有同是法曲且描写仙游故事的如《霓裳羽衣曲》;有比较浮艳的如《胡旋》《胡腾》等。
唐大曲的伴奏乐队也形式多样。
比如清乐乐队所用乐器主要有编钟、编磐、琴、瑟、击琴、琵琶、箜篌、筑、筝、节鼓、笙、笛、箫、箎、埙十五种,而西凉乐队所用乐器更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