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第三 耕织文明 中国文化的经济基础(第5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里宰每年按时在办事处办理人们耕作时相互搭配的问题,处理一切有关促进农业发展的事务。

司稼要能辨明各种谷类的种植,知道它们的名目和适宜种植的土壤,制定科学的种植方法,悬挂在邑中的里门,使人们有方法可以遵循。

这些职掌,首重农务,兼及辨土选种,教给人民稼穑的方法。

每年一到夏天,天子命令主管山林的官吏野虞巡行田地平原,代表天子慰劳劝勉农众及时耕作,不要违背农时;命令司徒巡行王畿、乡鄙,安排农众勤劳耕作,不要在都市里贪图享乐。

周代朝廷劝课农桑的政策为后世效法,汉武帝曾下诏强调大力发展农业是当时的首要任务。

就是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时期,也都放弃化田地为牧场的愚昧之举,首先重视的还是农务。

元世祖忽必烈平定中原后,随即下诏全国各地衙门劝课农桑,命令中书省研究农桑的种植,制定可行的条目颁示天下。

以农为本的观念也带动了农业科学的发达,历代编纂了许多农学著作。

有的以农家月令为主,如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有的以农业技术为主,如后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有农业通书,如唐代韩鄂的《四时纂要》。

这些著作从“农政”

到“农艺”

,劝课农桑是它们共同的思想基础。

被誉为集农书之大成的《农政全书》,编者徐光启将全书分为十二个部分: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种植、牧养、制造、荒政。

这是一部由农业政治、农学思想、兴农方法和种植技巧构成的宏整体系的著作。

图1-3-8《采桑图》

定田制,安农事,是历代王朝一以贯之的基本国策,也是一种立国务本的文化观念。

我国古代由禹、启确立并巩固了世袭王权,建立了第一个家天下的国家,国家主权与土地所有权紧密结合。

商代初步形成了王室贵族的土地所有制,在大邑及其周围地区,有大量由王室直接经管的农田。

西周实行分封制,天子、诸侯、大夫都有自己的疆土和人民。

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相标榜的周王朝,实际上是个邦国联合体。

封国都是自成体系的独立王国,诸侯赖以从事经济、政治、军事活动的基础是他们对封地的占有权。

商鞅在秦国变法,率先推行废井田、开阡陌、人民能够自由买卖土地的政策,土地买卖变得合法化。

由于君主集权制的普遍建立和发展耕战的需要,在各国变法运动的推动下,战国时代结束了各级分层占有土地的局面,确立了土地国有制,完善了国家授田制。

纵观历代土地制度所表现的农耕经济发展,有几种田制值得重视。

一是“井田制”

,这是从殷商到西周时期的一种奴隶集体耕种的田制。

所谓“井田制”

就是将九百亩分成九份,形成“井”

字形,是为井田。

周围八百亩分给八家,每家一百亩,田里的收获归他们所有,这叫“私田”

;中央的一百亩为“公田”

,由八家共同耕种,收成交给奴隶主。

奴隶们要先种公田,公田上的活干完了,才能种自己的那份私田,养活自己的家人。

历史上是否真正存在过“井田制”

,学界还有争论,有的学者认为井田是检查奴隶勤劳还是懒惰的耕作单位,或认为这已经具有初分田产的意义。

图1-3-9王莽像

二是王田制,这指的是西汉王莽当政时将天下田更名为王田的一种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化进程加快,分化出地主和耕农,出现了雇用和租佃等经营方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欢想世界现在我想做个好人没金手指照样无敌灶神崽崽三岁半黑夜玩家人仙武帝射程之内遍地真理帝王独宠:皇后娘娘沦陷了我妻世界我用学习系统搞科技穿成残疾将军的小甜妻我要做阁老我在末世能升级郎悔被奶奶按头结婚?爷他一秒沦陷了我不是五五开冠冕唐皇这个团宠有点凶大唐如意郎我又把偏执夫君亲哭了藏锋神算:开局拒绝女帝!刀镇星河悠闲修道人生和天下第一的隐居生活(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