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而在南方,变革悄然深入骨髓。
交州刺史奏报:当地俚人部落自发组织“轮耕共读制”
,每十户结为一“学耕社”
,农忙合力耕作,农闲轮流派一人去夜校学习,归来传授众人。
一年之内,建成小型水利设施十七处,识字率提升四倍。
更有妇女组成“织议会”
,通过集体纺布积累资金,资助贫困儿童上学。
最令人动容者,是一名越族老巫医。
他曾坚决反对官府办学,认为“汉文夺魂”
。
直到孙女因高烧无人识药而夭折,悲痛之余,竟徒步百里至州学,跪求入学。
两年后,他不仅学会阅读医书,还将祖传草药配方译成汉文,无偿献给太医院,并在村中开办“双语医塾”
,既教汉字,也保留越语口传医诀。
他在开学典礼上说:“从前我以为守住旧法就是守根,现在才明白,能让更多人活下来的方法,才是真正的根。”
岁月如流,转眼已是第七个春秋。
这一年的冬至,朝廷宣布一项前所未有的举措: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无名碑计划”
。
凡参与修渠、筑路、建校、救灾、传教等公益事务者,不论功劳大小,皆可在本地申报姓名,由官府统一刻录于村口石碑。
但碑上不列官职、不记出身,仅书三字??“我也做了”
。
一夜之间,万碑矗立。
有老兵抚摸着碑文老泪纵横:“我打了半辈子仗,从未受过封赏,可这块石头告诉我,我没白活。”
也有母亲指着碑上儿子的名字对孩子说:“你爹不是什么大人物,但他搬过三天石头修学堂,这就够了。”
最偏远的黔中山区,一群苗族少年合力将一块巨石推上百丈陡坡,只为让全村人都能看到那三个字。
他们说:“以前我们的历史靠歌谣传唱,现在,我们要让石头也记住我们的声音。”
与此同时,苏霁完成《四海风物志》修订版,新增章节专门记录各国学习季汉制度的进展:倭国已建立十二所“共读院”
,百姓可在其中免费借阅农书、律法与音乐谱集;吐蕃赞普下令贵族子弟必修《归心辞》,违者不得继承爵位;康居商人联盟制定《公平交易十二条》,规定“不得压价买穷者之物,不得拒收残币小额”
。
书中最后一章写道:“文明非我所有,亦非我能独创。
它如星火,始于一点,燃于风势,终于燎原。
我们所做的,不过是擦亮火镰,打开门窗,然后相信??人心向光,本是天性。”
这一夜,刘珩再次登临钟楼。
李承安陪在他身旁,望着城中点点灯火,轻声道:“七年了,夜校数量已达一万三千七百余所,识字百姓逾两千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