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教育结构的重点之一就是考虑就业的问题。
就业,是让所有国家头疼的头等大事,而且是与未来科技发展带来的社会趋势矛盾和相冲的。”
“从长期看,一个可怕的趋势是,几乎所有的职业,需要的工作人口数量,都在不断减少。
科技发展创造的新就业机会比较少,而且要求很高;而旧产业衰退或者技术进步淘汰下来的人更多,这就造成城市人口,越来越多的比例,是只好到简单的社会服务业就职,即城市中所谓的低端就业,例如送快递、餐厅服务等等,这些低端就业,本身就很容易会被下一步的科技进步,例如无人化和智能化所替代。”
“我前世的一个典型例子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刚刚改革开放时,一个鞋厂,可能会用几万人来生产鞋子,等到2020年,也许这个鞋厂只剩下一两千人,但产量反而是几十年前的十倍。
这样的故事,到处都在发生。
为什么到后来各国都有大批量的青年倾向于躺平?对于这样的社会现实无可奈何了嘛,如果自己去找工作,就只有这些城市的低端就业,永远看不到出头之日。”
“我们在最近的几十年,还不用太担心,制造业还在蓬勃发展,尤其我国的大建设,要改天换地,有无数的基建工程,城建工程、乡寨的发展工程。
但是未来总有一天,我们也会面临这样的窘境,教育结构是百年大计,需要早早地为此做好准备。”
“单个行业的就业需求减少,这是历史的大趋势,不是我李思华,甚至不是我党,可以扭转的。
我们也不能因此保护落后,排斥进步,那最后会让国家和民族倒霉的。
所以我们能做什么呢?”
“第一、就是让教育贴近社会的就业需求,如果教育出来的人,根本不适合社会的工作需要,失业就会更严重,而社会的经济发展也会受到严重影响,经济不好,就业就更糟。”
“第二、就是努力实现经济长期的稳定发展,如果经济一直在增长,至少就业还能得到一定的保障,社会对就业的需求,在一些方面萎缩了,但在一些新的方面,还在增长,至少可以抵消一部分就业压力。”
“第三、就是预设退路,准备好一些能大规模接受就业人口的手段。
例如乡寨,除了是为了改变我国农村的基本生态,实现现代化和革命化以外,很重要的一个预想,就是作为就业的退路。”
“如果在城市找不到工作,有生活困难,或者是对低端的工作不满意,那么可以去乡寨,3亩地一栋房,生活压力不大,对于多数人是可以接受的。
配套的一个手段,就是我们的城市化率,发展到50%的程度就差不多了,需要管控,不能再让城市的总体人口比例,无限制地增加下去,等到发展到西方那样80%以上的城市化水平,城市就算没有明显的贫民窟,但新贫阶级的存在,是必然的、肯定的。”
“考虑一些其它策略,一些长期性的超级大工程,也是大规模吸纳就业人口的方法。
例如未来我们在国力承受得起的前提下,诸如藏水入疆、黄河治理、大西北环境改造等的超级大工程,将国家收入的一部分转移支付,组织起大量潜在的失业人员,投身于国家万里山河的改造之中,在这个过程中,本身很多人就可以不但获得工作,而且创造了新的生活环境、新的城市和乡寨,获得了永久的事业。”
“当然,这些超级大工程,必须考虑到生态环境。
不过,我们对于生态环境的态度,不是保持原始荒漠,那有什么意义?我们的态度是提升和改进,让绿色森林,进展到国土的每一个角落。”
关于教育和就业,主席听着李思华的讲述,深感棘手。
大国治理,太复杂了,千头万绪,革命可不是打倒了反动派,就万事大吉了。
建国以后的治理,才是真正的考验,新的大矛盾、大问题,会不断地冒出来,而且都不是那种可以简单地“三下五除二”
、“快刀斩乱麻”
地解决的,而是需要在长期的过程中,小步地调整、不断地投入资源,来改善和完善,来提升和发展。
李思华摇了摇头:“这就是一代又一代国家领导人的宿命啊,我们现在能做的,也不过就是开一个好头,打下一个不错的基础,至于未来,恐怕要看后世的领导人,他们的智慧和能力了。”
主席感叹:“历朝历代,他们开国后也是千头万绪,不过他们主要的是恢复农业生产,相对于我们现在面临的任务,可以说简单得多。
我们,是要把一个农业社会,提升到一个工业社会,然后再提升到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
“现代科技的发展,是双刃剑,一方面极大地提升了生产力,能够创造大量的物质财富。
另一方面,它又毁掉了传统小农经济下,对于劳动力的大量需求,使得就业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这也是,时代对国家新的考验。”
李思华说:“国家能否向上进步,能否不断发展和强大,其实就是不断解决矛盾,能解决一个大矛盾,就能前进一步。
相反,被某个大矛盾缠住了,国家发展就可能停滞。
就业问题,就是国家永远面临的一个大矛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