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接下来建立起小学6年、初中3年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体系,这是必须列入法律的强制性教育,所有父母都必须遵循,让所有儿童能完成初中文化水平的基础教育。
在初等教育领域,将数理化、语文政治、自然生活和基础军事,作为教育基础,其它的暂不涉及。
尤其是什么外语教育,莫名其妙,我们需要那么多懂外语的人吗?浪费这些时间,不如集中到更适合的主课上。
高中生开始学习英语,就足够了,要好好学习外语,主要还是在大学里。”
“接下来对初中毕业生,我有一个比较疯狂的想法。”
主席的兴趣提高了:“疯狂?你这描述,说明不简单,那说来听听。”
李思华说出她不同于常规教育思考的方向:
“我觉得,最擅长学习的30%上高中;10%去专业性的技术学校和中专;25%加入流动性民兵组织;其余35%,本地就业,补充本地劳动力。”
“我认为,以大学为目标的高中生,有25%的青少年,已经足够,否则会产生“过度教育”
的问题,多数人继续学习的,并不是生活需要的本领,而是过多的他们未来用不上的知识。”
“从我前世的经验看,最顶尖的研发人员,日本的比例大概是0.65%,即1.2亿多人口中,有70多万的研发人员,已经是最高的比例;美国的比例大概是0.5%,3.3亿人口中有160多万研发人员;欧盟的比例还低于0.5%,近6亿人口中有230多万研发人员。
如果我国未来能达到日本的水平,这个数字就很高了,要是有20亿人口,就意味着1300万研发人员,会超过全球其它国家研发人员的总和。”
“制造业即工业人口中,除了战争期间,制造业的巅峰大约也就是15%的人口,其中假设工程师的比例高达20%,那也就是总人口的3%,加上一些储备和初级补充的技术人员,包括研发人员在内,占到人口比例的5%,已经是不得了的高度了。”
“所以去掉科技和制造业,其它需要高级文化知识的,即企业白领和管理人员、政府工作人员、很多社会组织,教师等等,按照前世各国的基本情况,能占到总人口的10%,也已经是很高的水平。”
“综合来看,如果不浪费的话,每年人口比例的15%上大学,已经足够,不过为了保险,我们把这个数字,放到20%的比例。
预计建国初期,每年新生人口,大约会是1500万左右,即很可能一段时间后,每年会培养300万的大学生,这个数字肯定是足够的。”
“我曾经向您描述过前世的大扩招,一年上千万大学生,我始终觉得这是资源错配,大学教育质量是明显下降的,所谓大学生,其实已经名不符实。”
“如果将高中生的比例设定为30%,就是要在高中形成竞争的学习气氛,因为会有13的人被淘汰,只有自己优秀,才能保证上大学。
淘汰下来的10%,要根据他们的意愿,总的原则,大约是5%补充入流动民兵组织,使得这一组织吸纳青年的比例,实际上不是25%而是30%。
其余的5%,就当地就业。”
“这样的话,未来干部的来源,就是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大学生及更高教育水平的革命知识分子;第二部分是流动民兵组织培养出来的相当于大专文化水平基层干部。”
“我非常重视流动民兵组织,它是大学之外的另一个巨大的教育体系,是工作、革命实践与知识、能力教育配套的体系。
这个体系比起大学来更加庞大,也更加复杂,因为它不是象牙塔,而是青年与社会接轨的中介组织。”
对于这个流动民兵组织的设想,是主席对李思华教育体系思想中最重视的部分。
他认真地指出:“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
我们既然要避免严厉的人口节育,反而必须用好庞大的人口规模。”
李思华还与主席讨论了全社会的的“终生教育”
体系,她认为这方面要建立两层体系:
“第一层是大学与企业合作的,各产业领域的科学技术进阶培训学校,由专业人员兼职或专职上课,讲述产业领域科技、产品、工艺、材料等方面的最新发展,让产业领域中的技术人员,能够不断进步。”
“第二层是非科技领域的教育培训系统,例如政府和企业的所有机构,都必须设有培训部门,对于工作人员,不断进行国家新的方针、政策、理论的培训,进行工作领域涉及的案例、社会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培训和考核。
企业则同样应该保持不断的职业培训和教育。”
“通过教育体系,我们要建立起一个学习型社会,活到老,学到老,不能让人民在本身低落的知识水准上躺平,必须强制性地、诱导性地让他们不断进阶。”
李思华认为,教育体系直接影响到就业。
就业除了受到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以外,也和教育的结构是否适合就业息息相关。
她沉重地对主席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