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宋时随手招了个身着白衫的军医,让对方讲诉了一下自己是如何从一介流民在李氏开的医馆中学习并通过考核的。
还在永明城的时候,李氏已经在尝试培养医护人员了,到了大琉球后,她也没停下,无相散出世后,她在大琉球的地位就越发的高了,不少人慕名而来学医。
只是护理还好,医生却是真的需要识字才行,大琉球收留的难民少有识字的,即使有,也有更重要的岗位抢过去了,扫盲也没能跟上宋时用人的速度,因此李氏培养的军医并不算多,不少还是永明城的老人。
也正是如此,宋时才把主意打到了文风昌盛的江南。
都别死命卷科举了,除了科举入仕也可以试试别的路。
魏书怀瞪大了眼睛,连连后退道:“这不可能!”
宋时的话,差点让魏书怀道心崩塌,如果培训三个月就能比上一位苦学数十载的庸医,那么他们这么多年苦心钻研的医术都被衬托的像个笑话。
宋时没有在意,只是让人将一叠简化版医学堂建设指导报告,分发给众人。
里面宋时提出了医学院的规划,比如医师、医生、护士的分级标准以及考核标准,每一个加入医学院的大夫都要经过考核评级,来确认医术水平、专长。
又比如,宋时将建立统一的官方医院,统一调配物资药材,根据病情和药方区分,仅收取成本价加十之一二的运输和管理费用,不过养生滋补类的药材除外。
医生也由官家发薪,按照评级发放,从白银一两到二十两不等,根据看病人数还有奖金。
目前只是选定南京城为第一个点,后期会由点及面,扩散到大魏全境。
再比如,如同培养儒生举子一样,开办医学堂,一月一考,由简入难,逐渐提高所有学生的医疗水平,短则三月,长达一年,就能培养数以万计的医学生,再将大量的学成的弟子分派到各地的官家医院驻守、轮换,治疗百姓。
要知道当年一穷二白的新时代,就是靠着赤脚医生手中的几味药硬生生将新时代的死亡率降了下去。
直到后来科技发展,医术进步后,赤脚医生才退出了历史舞台。
但是已经足以说明赤脚医生的政策是有用的,在缺医少药的古代,所谓的药物副作用已经不是百姓能考虑的东西的,更重要的是有没有的问题。
很多的病症如果能在最初开始的时候就得到救助,那么根本不会发展到后来无药可医的局面。
宋时的规划报告书是参考了早期的赤脚医生政策,并结合了古代环境的改良版,但是核心还是不变的,那就是让更多的人获得医疗救助。
现代医院成立的初衷本身就是建立面对群众的基础医疗体系,其实不需要多好的医术,更重要的其实是正确的卫生观念和一定的医疗辅助,加上适量的药物,就可以大大提高百姓的生存率。
虽然现在的官方医院如果铺开来,就是一个无底洞,但是如果不这样补贴,那么那些一穷二白的百姓根本就看不起病。
现在会医术的人还不够多,还需要培养才能真的有赤脚医生下乡的盛况。
但是不管有多么难,第一步也必须迈开腿去走。
这不是施舍,是投资。
节流永远不应该用在教育和医疗上,只有开源,往外求索才是真正的生路。
教育和医疗才是一个民族能强健起来的根本。
纵然你天才一世,得个风寒就嗝屁了也是白搭。
大魏一朝的婴幼儿死亡率,宋时根本不想细数,哪怕是皇室也就那样了。
可是,人口就是帝国的未来啊!
不说医药研发需要多少人才了,青霉素就算是神药也不能滥用,且不说副作用,一旦出现抗体的速度快过研发新抗生素的速度,那才是完了。
李氏已经在山东和京城附近开始安置生产造化
散的药厂了,毕竟造化散事关重大,除了身边的人,别人她也信不过。
虽然现在造化散还不可能供应全国,但是供应全军也够用了,等新的军医培养出来,新的药厂也建好了。
她看着低头看资料的众人,轻声道:“没有什么不可能,魏大夫有一点说的对,医术博大精深,或许很多人穷其一生也无法成为一代名医,但是世间疑难杂症虽多,更多的却还是风寒疮病,伤寒时疫,跌打损伤之类的常见病……”
“这些常见病自然有成品药,常见方,掌握了这些常见病的应对方式,自然也能为百姓尽一份力,世间万千百姓,如今能去的了医馆,开的起药的,十不存一,但是他们也是我们大魏的百姓!
我作为朝中官员,以万民之税赋供养,自然要为百姓尽一份心!”
“不过既然是学堂教学,加不加入,自然是以自愿为主,并不强求。”
听到并不强制后,众人齐齐松了一口气。
宋时没有理会他们各异的神色,作为一群古人,尤其是面对自己吃饭的家伙变成教学,自然是有所抵触的。
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如果没有足够的保障,就直接让人家把自己的看家本事教出来,确实有些过分。
不过宋时也没有强迫他们的意思,他们可以自由选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