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此外,郑州商城宫殿区曾兴建过多座大型夯土建筑,到三期时,建筑被废弃,在地基上挖了一条南北走向的壕沟,宽2米,里面堆积和掩埋了大量的人头盖骨。
壕沟东壁有三个南北走向的柱洞,柱洞之间相距1米多,地面上有很多生活垃圾和加工骨器的残余物,还有很少见的青铜簪以及玉簪和玉铲。
据推测,沟的东侧可能有一座工棚。
从这些迹象看,壕沟东侧工棚区并非生产某种特定的产品,而是给宫殿区用户随时加工和改制各种生活用品,也可称为“修理区”
。
头盖骨应当也是在工棚内加工的,但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又堆积到了旁边的壕沟中。
沟内头盖骨从南到北堆成三堆,北堆和中堆相对完整,南堆残破,可能有人为破坏。
有四十多枚头盖骨出土时较完好。
没有发现人体其他部位的骨头。
这些头骨的加工方式是:沿着眼眶和耳孔部位锯开,只保留碗状的头盖骨部分,再用石头把锯割面打磨光滑。
没有发现锯下来的面骨、下颗骨和牙齿等,看来工棚内有分拣处理程序,无用的残骨被运到了别处。
经鉴定,这些头骨均来自男性,主要是青年,也有少量中年和少年的。
和人头骨堆在一起的,有一具带两角的牛头骨。
从照片看,有些头骨上好像存在人为的凿孔,但发掘报告没有对此加以详细介绍。
目前,商朝只发现这一处批量加工头骨的遗迹。
有学者认为,它们是“饮器”
,有原始宗教用途,可能是充当某种巫术法器。
10
头骨堆积照片以及两件头骨的锯痕线图
这些头盖骨被扔进即将填平的壕沟,然后加以掩埋,显然是遗弃物。
但是,它们当中很多都是完好的、经过加工的碗状头骨,而且这条沟也不是抛弃废骨料的场所。
这很可能跟郑州商城三期末尾的一场大动荡和风俗变革有关。
在三期的繁荣阶段,宫殿区的头骨制作场并不是特例。
郑州的商人还会用人骨制作生活用具,比如,商城北墙外的紫荆山北侧就有一座骨器作坊,从郑州商城二期开始运营,最初只用兽骨,到三期大量出现用人骨加工制作骨器的现象:先把人的肢骨两端的骨臼锯掉,只留下中段骨管,再锯成约8厘米长的骨条,用来磨制骨簪、骨链或骨针。
这片制骨作坊区因被河南省多家省直单位的建筑覆压,考古发掘工作只能见缝插针。
目前,已经发现很多制骨半成品和废骨料,没有发现头骨,而隔着仅仅1公里多的宫殿区内,则只有人头盖骨。
除了王室高层,郑州商城三期的普通族邑也大量用人献祭。
比如,在南城外的铸铜场就发现了两座祭祀坑:M172,南北正向,长方形坑,东侧紧挨着铸铜操作区,形状像一个标准墓穴,坑底并列埋着四具成年人骨架,头朝正北方,有三具上半身已腐朽。
发掘报告推测,“似为杀死后依次并列放入坑中”
;M167,造型与M172类似,也埋着四具成年人骨架,多数骨骼已腐朽。
此外,商城内外还有很多零散分布的祭祀坑:西城外曾发现四座牛祭坑,每座埋入一头牛;城外西南角发现一座较深的坑,在深约3米处埋有两具男子尸骨,骨架不完整,发掘报告推测,“可能与举行祭祀后的杀殉有关”
。
人祭成为国家宗教
综合偃师和郑州两城的祭祀历程可见,在商朝一期(最初70年),宫廷和民间祭祀以猪为主,用人的现象很少。
但也不能断言完全没有人祭,毕竟自龙山时代以来,华北各地的人祭已经很常见,很可能只是偃师和郑州商城目前尚未发现而已。
商朝二期(开国70—140年间),偃师的王宫区开始批量用人献祭,郑州的普通商人族群也出现大量人祭现象。
用牲畜祭祀的现象继续存在。
商朝三期(开国140—200年间),两城宫廷和民间的人祭数量空前增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