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的状态一下子活跃起来,几乎每一个学科或学术领域都在思考自身的发展道路。
一般来说,思考的核心问题有两个重点:一是“四人帮”
对这个学科或学术领域的干扰和破坏,二是这个学科或学术领域在“**”
前17年中的经验、教训。
这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重点,前者是对政治上的大是大非问题的清算,后者主要是关于学术上的正确与偏颇的检讨。
这样一个严肃的同时也是生动活泼的历史局面,是以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的,因为它唤起了人们的自尊、真诚、信念和热情。
中国史学上的第五次反思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发生和发展的。
这次反思有几个特点。
第一,它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可以看作学术群体的反思;第二,它以重新学习和准确地、完整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目标;第三,它要回答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如何进一步发展的问题。
许多史学家如侯外庐、尹达、刘大年、白寿彝、尚钺等老一辈学者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这次反思的重大意义,是使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在当今史学多元发展的形势下,继续居于史学的主流地位,并创造出新的成就。
以上是讲中国史学上五次反思的梗概,下面我们着重讲这五次反思的标志性著作及其理论意义。
三、中国史学上五次反思的理论意义
中国史学上的这五次反思,都以其突出的理论成就,在中国史学发展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一)关于《史通》的理论成就
刘知幾《史通》一书是中国古代史学中第一部以史学作为研究对象的系统的理论著作。
这部史学理论著作贯穿着强烈的批判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应当被看作一部史学批评著作。
《史通》前十卷为“内篇”
,是全书的主要部分,着重阐述了有关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辑、表述要求和撰史原则,以及史学功用等,其中以批评纪传体史书的各种体例居多。
后十篇为“外篇”
,论述史官制度,正史源流,杂评史家、史著得失,并略申作者对历史的见解。
刘知幾撰《史通》的旨趣,是“商榷史篇”
,“辨其指归”
,而且“多讥往哲,喜述前非”
。
[4]他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史学批评的理论。
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六点。
第一,关于史书内容的范围。
《书事》篇引用荀悦“立典有五志”
的论点,即达道义、彰法式、通古今、著功勋、表贤能为史书内容的范围。
又引用于宝对“五志”
的阐释,即体国经野之言、用兵征伐之权、忠臣烈士孝子贞妇之节、文诰专对之辞、才力技艺殊异等。
刘知幾认为:“采二家之所议,征五志之所取,盖记言之所网罗,书事之所总括,粗得于兹矣。”
同时,他又认为,要使书事没有“遗恨”
,还必须增加“三科”
,即叙沿革、明罪恶、旌怪异。
“五志”
加上“三科”
,“则史氏所载,庶几无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