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历史学与民俗学的理论互补与学科建设1(第1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历史学与民俗学的理论互补与学科建设[1]

banner"

>

我不是研究民俗学的,只是偶尔也读一点这方面的书,但是,我对钟敬文先生的人格和他的学问都很崇敬。

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我记得,白寿彝先生曾跟钟先生商量,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可以设几个研究室,其中有一个是民俗学研究室,还有民族学研究室、方志学研究室等。

后来史学研究所受到规模的限制,只设立了史学史研究室和中国通史研究室。

我还记得,好像第一次全国民俗研讨会,就是白寿彝先生请史学研究所副所长刘淑娟老师协助钟老筹备的。

这些往事都说明,我们的老一辈学者在思想上、学术见解上,彼此都非常了解,能够做到互相支持,这对我们这些晚辈是很大的教育。

我今天到这里开会,主要是学习。

钟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对于他的学问,从感情上讲,从理性上讲,我反而觉得越来越近了,越来越亲切了。

当然,还没有看到即将出版的20卷的《钟敬文全集》,但读着现在钟老有关的书,我已经受到很多启发和教育。

我想讲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理论修养和学科建设问题。

我的专业是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主要是研究中国史学史。

钟先生有关文章和著作,使我深深感到,要想在学术发展上,特别是在学科建设上,有所作为,有所前进,是需要理论修养的。

如果没有理论修养,想要向前推进学科建设,其实是很难的。

我读了中华书局出版的《钟敬文文选》,前面有一个《序言》,是董晓萍教授撰写的。

这篇序言对钟先生的学术和学术思想做了全面的、深入的论述,我从中学到了许多东西,对民俗学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尤其是我读了钟先生的《建立中国民俗学派》《关于民俗学结构体系的设想》等几篇宏文,受到很大启发,思想上产生了震撼,钟先生提出的互相联系的一些概念,如“民俗”

“民俗史”

“民俗学”

“民俗学史”

等,把它们换位到历史学领域中来,也是可以借鉴的。

历史学界有一些同行对这类问题弄不清楚,但是,读钟先生的书,读他的文章,他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这些概念,讲得非常清楚。

这使我进一步认识到:某一种学科建设,只有它的学术带头人具有很高的理论修养,很宽阔的视野,才能够把一些基本概念提炼出来,加以区别,同时建立联系,而且让后学晚辈们都能够了解他的思想,他的理论学说就能推广到学科建设中去。

我想,这是一个学科得以建立起来,并且能够不断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

关于学科建设的体系,不能不具体说到“民俗”

与“民俗学”

的概念。

在中国的史学遗产里面,在《诗经》《史记》等历史典籍里面,包含了大量的民俗的文献资料。

我想特别提到唐代史家杜佑撰写的宏伟的典制体通史《通典》一书,它也是记录民俗的宝库。

《通典》讲到州郡的时候,每一个地方都有关于民俗的记载,都有专门的篇章、段落记述民俗,这些史料都非常重要。

显然,民俗是史书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历史学研究历史,无疑也要关注民俗,从这个意义上讲,民俗学与历史学是交叉的,是互相包容的:有人甚至认为,根据《风俗通义》一书,可以另写一部东汉史。

这或许有些夸张,但至少表明《风俗通义》的特殊重要性。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和史学家顾炎武很重视民俗,他对“周末风俗”

“两汉风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修道种田平天下我真的是捡漏王我在洪荒苟到成圣全职公敌每次穿越都在大理寺牢房惊!揍了秦爷后他每晚来馋我豪门父母和顶流哥哥终于找到了我穿书后我成了修仙界最佳师尊网游之最强传说诸世大罗科普精灵:最强宝可梦教父初始职业刺客之王我在末世赚积分沙雕攻在虐文世界搞钱斗罗之幕后大佬素云涛高武:我死后记忆曝光,女儿泪崩八爷在清穿文里割韭菜[共享空间]农门娇俏小厨娘无妄轮回志我在通关游戏当大佬替宋诸天最强大佬快穿之病娇反派甜又撩吞噬星空:图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