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总结与嬗变(第2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5]第三,“风教”

存而国存,“风教”

亡而国亡,他举东晋、南朝的历史以证己说。

[6]他还指出“伪德”

“伪人”

对于政治的危害,一旦弄到“上下相率以伪”

的局面,便难以收拾了。

[7]王夫之强调史学的经世致用作用,认为:“为史者,记载徒繁,而经世之大略不著,后人欲得其得失之枢机,以效法之无由也,则恶用史为?”

[8]王夫之的《宋论》十五卷,详评宋代政治得失,是《读通鉴论》的姊妹篇,这两部书是古代历史评论的最高成就。

顾炎武(1613—1682年)与黄宗羲、王夫之齐名,重视读书和实地考察相结合,力倡“致用”

之学。

他一生有很多撰述:《日知录》是史学上的名作;《天下郡国利病书》是纂辑的一部地理书,集中反映了他的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这书的姊妹篇《肇域志》久经湮没,近年已被发现,尚待整理;《历代宅京记》汇集历代都城史实,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都城历史资料专书;《亭林文集》出于后人编辑,反映了作者对专制主义的批判精神和治学的主张。

顾炎武主张“文须有益于天下”

,指出:“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

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

反之,则“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9]。

他撰《天下郡国利病书》,就是“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

[10],是他的上述主张的实践,反映了他的深切的历史使命感。

《亭林文集》中的《郡县论》《钱粮论》《生员论》《军制论》《形势论》《田功论》《钱法论》等,都是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批判,具有早期启蒙思想的理性色彩和朴素的民主主义精神。

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是清初有很大影响的史家,他们的著作始终受到后人的重视。

比他们稍晚的唐甄(1630—1704年)、顾祖禹(1631—1692年),分别撰有《潜书》和《读史方舆纪要》,亦各为历史批判和经世致用方面的力作,都是具有总结性的撰述。

二、历史考证的辉煌成果

王鸣盛(1722—1797年)的《十七史商榷》、赵翼(1727—1814年)的《廿二史札记》、钱大昕(1728—1804年)的《廿二史考异》、崔述(1740—1816年)的《考信录》,是这方面的代表性著作。

他们都活跃于乾、嘉时期,是“乾嘉学派”

历史考证的几个中坚人物。

他们治史的宗旨,可以用钱大昕说的一段话来概括:“史非一家之书,实千载之书,祛其疑,乃能坚其信;指其瑕,益以见其美”

,“惟有实事求是,护惜古人之苦心,可与海内共白”

[11]。

王鸣盛、赵翼、钱大昕三人的历史考证,有共同的地方,也有各自的方法和特点。

《十七史商榷》一百卷,所考证的史事上自《史记》,下至《五代史》,因其包含《旧唐书》和《旧五代史》,故实为十九史之所记。

王鸣盛自序其考史内容和方法是“改讹文、补脱文、去衍文,又举其中典制事迹,诠解蒙滞,审核踳驳”

;所谓“商榷”

,是“商度而扬榷”

这里包含史书文字方面的考订和史书所记典制、事迹方面的铨解与审核。

王鸣盛还认为:“学问之道,求于虚不如求于实,议论褒贬皆虚文耳,作史者之所记录,读史者之所考核,总期于能得其实焉而已矣,外此又何多求邪?”

[12]他说:“议论褒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修道种田平天下我真的是捡漏王我在洪荒苟到成圣全职公敌每次穿越都在大理寺牢房惊!揍了秦爷后他每晚来馋我豪门父母和顶流哥哥终于找到了我穿书后我成了修仙界最佳师尊网游之最强传说诸世大罗科普精灵:最强宝可梦教父初始职业刺客之王我在末世赚积分沙雕攻在虐文世界搞钱斗罗之幕后大佬素云涛高武:我死后记忆曝光,女儿泪崩八爷在清穿文里割韭菜[共享空间]农门娇俏小厨娘无妄轮回志我在通关游戏当大佬替宋诸天最强大佬快穿之病娇反派甜又撩吞噬星空:图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