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其成就首先在于它对《资治通鉴》在记事、地理、制度、音读等方面都有疏通之功。
其自序说:“凡纪事之本末,地名之同异,州县之建置离合,制度之沿革损益,悉疏其所以然。”
这种疏通包括校勘、考订、辨误、训释音义等。
胡注的成就,还表现在寓历史评论于注文之中,这反映出注者进步的历史思想。
卷二八六注文嘲笑后晋皇后崇佛而终于“冻馁”
于封禅寺,嘲笑“契丹主犹知用夏变夷”
,这样的评论,由事而发,随文作注,在胡注中占有很重的分量。
胡注的另一个贡献是,他最早把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考异》散于《资治通鉴》各文之下,使《资治通鉴考异》同正文直接联系起来,便利了人们对《资治通鉴》的阅读、研究,也有利于《资治通鉴》的广泛流传。
在胡三省之前和之后,有很多人为《资治通鉴》作注,胡注是最经得起历史检验的。
直到今天,人们读《资治通鉴》还是不能不读胡注。
它同“前四史”
的诸家注文一样,都是中国史学上的著名史注。
三、元修辽、金、宋三朝正史
元代官修史书,除实录、政书外,撰修辽、金、宋三朝正史是一项巨大工程,从史学发展来看,其价值也在前者之上。
早在元世祖即位之初,翰林学士承旨王鹗已提出撰修辽、金二史的建议,他认为:“自古帝王得失兴废,班班可考者,以有史在。”
“宁可亡人之国,不可亡人之史。
若史馆不立,后世亦不知有今日。”
元世祖“甚重其言,命修国史,附修辽、金二史”
[8]。
元灭南宋后,又不断有撰修辽、金、宋三史的措施,皆“未见成绩”
[9]。
其主要原因是,“义例”
难定,即三朝的正统地位不知怎样处置为妥。
直至元代后期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右丞相脱脱等再次提出撰修三朝正史的建议,元顺帝下达了撰修三史的诏书,史臣们制订了《三史凡例》,这项工程才真正着手进行。
《三史凡例》全文只有一百三十五个字,但它解决了几十年讨论中未能解决的问题。
关于“帝纪”
,它规定:“三国各史书法,准《史记》、《汉书》、《新唐书》。
各国称号等事,准《南史》、《北史》。”
这是明确承认辽、金、宋三个皇朝皆各为“正统”
。
关于“列传”
,它特别强调,“金、宋死节之臣,皆合立传,不须避忌”
。
它规定撰修原则是:“疑事传疑,信事传信,准《春秋》。”
于是,辽、金、宋三史陆续问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