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一是以写战争见长:卷七记成吉思汗与乃蛮部塔阳罕之战,卷十记征秃马惕之役,都写出了双方的士气、军容和战事结束后的场面,也写出了战役中的用智、设谋而制胜的曲折过程。
二是描述与诗歌的结合:卷二记成吉思汗兄弟们幼时与其母诃额仑夫人相依为命、度过艰难岁月,其母子深情,就是用诗歌来表达的;而更多的诗歌则用以写人的谈话和人们之间的对话。
《蒙古秘史》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清人钱大昕指出:“元太祖,创业之主也,而史述其事迹最疏舛,惟《秘史》叙次颇得其实。”
又说:“论次太祖、太宗两朝事迹者,其必于此书折其衷欤。”
[3]它是后人关于蒙古史研究和撰述的必据之书。
《圣武亲征录》和《元朝名臣事略》,是元朝建立后史家关于本朝史的有代表性的两部撰述。
《圣武亲征录》一卷,不著撰人,记成吉思汗、窝阔台统治时期史事。
该书所记简略,但首尾完具、文字古朴,有时也写出了征战的军容和战役的细节,是记载元初历史的重要文献。
其书久以抄本传世,讹误甚多,经钱大昕、张穆、何秋涛分别校正,渐为世所重,现有王国维校注本为最佳。
《元朝名臣事略》[4]十五卷,苏天爵(1294—1352年)撰。
书首有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欧阳元序和至顺二年(1331年)王理序,或可表明它撰成的时间。
此书收录自元初至延祐(1314—1320年)年间太师、诸王及以下文武大臣共四十七人入传,依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为序编次。
所据为诸家墓志、行状、家传,间亦取自可信之书。
全书叙致井然,体例划一。
各传之前有撰者所写的提要,交代传主的名讳、郡望、任官、卒年及享寿多寡。
它在体例上参考了朱熹的《名臣言行录》而始末较详,又参考了杜大珪的《名臣碑传琬琰集》而不尽录全篇、有所取舍,大致反映出元初期、中期名臣的面貌,清人认为它“不失为信史”
[5]。
元人所撰蒙古征战及元初史事,还有李志常的《长春真人西游记》、耶律楚材的《西游录》、刘郁的《西使记》、刘敏中的《平宋录》等。
元朝设有翰林国史院,撰修各朝实录,附有事目和诰制录,当时文字翻译很繁难,工程很大。
这些实录都已不存。
二、《文献通考》和胡三省的《音注资治通鉴》
《文献通考》和胡三省的《音注资治通鉴》是元代史学的两部名作。
《文献通考》三百四十八卷,元初马端临(约1254—约1323年)撰。
本书分二十四门,记事起自上古,迄于南宋宁宗嘉定(1208—1224年)六年,是继杜佑《通典》之后的又一部典制体通史巨著。
此书自始撰至泰定元年(1324年)刊印问世,经历了40年时间。
马端临在本书序中提出了一些认识,有理论上的重要性。
第一,该书关于历史撰述,主张“会通因仍之道”
,这主要反映在两个领域,一是“理乱兴衰”
,二是“典章经制”
,故十分推崇《资治通鉴》和《通典》的成就。
第二,该书对历史进程“相因”
说提出具体的分析,认为“理乱兴衰”
前后并不“相因”
而各有殊异;“典章经制”
历代继承、损益而实“相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