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读史当观大治乱得失(第2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故曹操终究不失为能够把握“大机会”

的人物,“若孙权据江南,刘备据蜀,皆非取天下之势,仅足自保耳”

[7]。

孙权、刘备虽不及曹操,但足以“自保”

,以一度成鼎足之势,也还是可以称得上能够抓住“大机会”

的政治家。

朱熹说的“大治乱得失”

,比较容易理解。

他说:“且如读《史记》,便见得秦之所以亡,汉之所以兴;及至后来刘、项事,又知刘之所以得,项之所以失,不难判断。

只是《春秋》却精细,也都不说破,教后人自将义理去折衷。”

[8]《史记》揭示了秦汉之际的兴亡得失,而《春秋》却并不“说破”

,是寓其义于史文之中。

其实《春秋》文字过简,于兴亡得失之故实难昭示明白。

朱熹有时也离开具体的史书而讲他自己对治乱盛衰的认识,如说:“物久自有弊坏……秦汉而下,自是弊坏。

得个光武起,整得略略地,后又不好了,又得个唐太宗起来,整得略略地,后又不好了。”

[9]这话,似更能说明他讲的“大治乱得失”

的含义。

总之,可以这样说:朱熹认为,《春秋》写出了大伦理,《史记》写出了大治乱得失,它和《后汉书》《三国志》的许多篇章写出了大机会。

这是他对有关史书在这方面的成绩的肯定,同时也是在史学批评方面提出了一条重要的标准。

在北宋和南宋,跟这种认识相同或相近的人并不少见;因为朱熹有更丰富的史学批评思想,所以也就更有代表性。

二、“史之纪事,莫大乎治乱”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们,因受时代的影响和启迪,对兴亡治乱问题有广泛的探讨,这方面的著作也有很多。

宋人承其余绪,又有了贞观、开元之治和唐末、五代之乱的比较,他们对治乱问题看得很重,这是很自然的。

一部浩繁的《资治通鉴》,可以用司马光的两句话“监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10]来概括。

范祖禹《唐鉴》序,概说唐代“兴废治乱之所由”

是:

昔隋氏穷兵暴敛,害虐生民;其民不忍,共起而亡之。

唐高祖以一旅之众取关中,不半岁而有天下,其成功如此之速者,因隋大坏故也。

以治易乱,以宽易暴,天下之人归往而安息之。

方其君明臣忠,外包四荒,下遂万物,此其所由兴也。

其子孙忘前人之勤劳,天厌于上,人离于下,宇内圮裂,尺地不保,此其所由废也。

其治未尝不由君子,其乱未尝不由小人,皆布在方策,显不可揜。

然则今所宜监,莫近于唐。

[11]

宋代史家这样重视历史上的尤其是唐代的治乱兴废,自有很多现实上的考虑,可见朱熹说的“大伦理、大机会、大治乱得失”

,也不是偶然的。

宋人孙甫更是从史学批评方面提出对“治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修道种田平天下我真的是捡漏王我在洪荒苟到成圣全职公敌每次穿越都在大理寺牢房惊!揍了秦爷后他每晚来馋我豪门父母和顶流哥哥终于找到了我穿书后我成了修仙界最佳师尊网游之最强传说诸世大罗科普精灵:最强宝可梦教父初始职业刺客之王我在末世赚积分沙雕攻在虐文世界搞钱斗罗之幕后大佬素云涛高武:我死后记忆曝光,女儿泪崩八爷在清穿文里割韭菜[共享空间]农门娇俏小厨娘无妄轮回志我在通关游戏当大佬替宋诸天最强大佬快穿之病娇反派甜又撩吞噬星空:图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