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读史当观大治乱得失
banner"
>
——史学批评的一条重要标准
一、“大伦理,大机会,大治乱得失”
朱熹论读书,讲到读史时,提出了这样一个见解:“读史当观大伦理、大机会、大治乱得失。”
[1]这话,反映出他的史学批评思想,可以作为史学批评的一条重要标准看待。
什么是历史上的“大伦理”
?朱熹论《春秋》说:“《春秋》一发首不书即位,即君臣之事也;书仲子嫡庶之分,即夫妇之事也;书及邾盟,朋友之事也;书郑伯克段,即兄弟之事也。
一开首,人伦便尽在。”
[2]他根据《春秋》隐公元年的书法及所记载的几件事,认为孔子作《春秋》一开始便讲到了君臣之事、夫妇之事、朋友之事、兄弟之事,把“人伦”
都讲到了。
从《春秋》经文来看,这里有的说法比较勉强,有的说法还存在着争议,姑且不去论它。
这里要说明的只是:所谓“大伦理”
,当指在君臣、夫妇、兄弟、朋友这几层关系基础上的大是大非。
朱熹还说:“《春秋》大旨,其可见者:诛乱臣,讨贼子,内中国,外夷狄,贵王贱伯而已。”
[3]这或许就是他认为的“伦理”
中之“大”
者。
他反对经学家把《春秋》“穿凿得全无义理”
的做法。
王夫之也认为:“君臣、父子,人之大伦也。
世衰道丧之日,有无君臣而犹有父子者,未有无父子而得有君臣者也。”
[4]这是历史上自春秋至明清的“大伦理”
。
什么是“大机会”
?朱熹没有明说。
他论读史时还讲过下面这段话,似可理解为“大机会”
或与“大机会”
有相近的含义:“人读史书,节目处需要背得,始得。
如读《汉书》,高祖辞沛公处,义帝遣沛公入关处,韩信初说汉王处……皆用背得,方是。”
[5]他又说:“尝欲写出萧何、韩信初见高祖时一段,邓禹初见光武时一段,武侯初见先主时一段,将这数段语及王朴《平边策》编为一卷。”
[6]显然,在朱熹看来,这几件事情很重要,有的是历史进程中的契机,带有转折性质的。
朱熹论三国形势,可以看作“大机会”
的一个比较详细的注脚。
他说:曹操认识到“据河北可以为取天下之资”
,但却被袁绍抢先了一步,以致“后来崎岖万状,寻得个献帝来,为挟天子令诸侯之举,此亦是第二大著”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