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杂谈正史和野史[1]
banner"
>
正史和野史,是人们学习、研究历史不可缺少的两大部类史料。
一千多年来,学人对于正史和野史的含义以及它们分别在史料学上之价值的认识,看法歧义,以至大相径庭。
对上述问题的正确认识,乃是关系到正确对待史学遗产的问题,对当前的史学研究有着现实意义。
一、关于正史
正史和野史的区分及其名称的产生,是在中国古代史学已经十分发展的情况下出现的。
金毓黻先生认为:“正史之名,始见《隋志》。”
[2]此乃本于《四库全书总目》“正史之名,见于《隋志》”
[3]之说。
而新编《辞海》(1979年版)则谓:“梁阮孝绪有《正史削繁》正史之名始见于此。”
《隋志》成书于7世纪中期即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而阮孝绪(479—536年)是5世纪和6世纪之交的人,其《正史削繁》当比《隋志》早一百二三十年。
可惜阮书已佚,故我们现在讨论正史含义,只有从《隋志》说起。
《隋书·经籍志》于史部书首列正史类,其序曰:“古者天子诸侯,必有国史,以纪言行,后世多务,其道弥繁。
……自是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作者尤广。
一代之史,至数十家。”
可见《隋志》所谓正史,指的是《史记》《汉书》一类的纪传体史书。
除纪传体各史之外,尚包括关于这些史书的集注、集解、音训、音义、驳议等著作。
刘知幾撰《史通》,特叙《古今正史》篇,然其所谓正史含义与《隋志》大不相同。
他在《史通·古今正史》篇结末处写道:“大抵自古史臣撰录,其梗概如此。
盖属词比事,以月系年,为史事之根本,作生人之耳目者,略尽于斯矣。
自余偏记小说,则不暇具而论之。”
这里,刘知幾是把自古以来凡“史臣撰录”
之书,尽视为“正史”
。
因此,上起先秦的《尚书》《春秋》,下迄唐初的官修诸史,不论编年、纪传,都在《古今正史》论列范围之内。
他的正史含义比《隋志》宽广得多。
以上两种关于正史的含义,对后世都有一定影响。
《旧唐书·经籍志》承《隋志》体例,也于史部书首列正史,“以纪纪传表志”
。
《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均因之。
清中叶所修《四库全书总目》进一步发展了这一传统认识,其《史部总叙》云:“今总括群书,分十五类。
首曰正史,大纲也。”
《正史类·序》又称:“正史之名,见于《隋志》。
至宋而定著十有七。
明刊监版,合宋、辽、金、元四《史》为二十有一。
皇上钦定《明史》,又诏增《旧唐书》,为二十有三。
近搜罗四库,薛居正《旧五代史》得裒集成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