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谈谈理论修养与历史研究[1]
banner"
>
中国史学家具有讲求德、才、学、识的优良传统,四者皆备,是史学家修养的最高境界。
其中,“史德”
是指对历史事实的忠实、对史学事业的忠诚,二者密不可分。
“史学”
,是指历史知识和相关知识的累积。
“史才”
,是指对历史知识驾驭的能力和历史撰述的能力以及文字表达的能力。
“史识”
,是指对具体史事、历史进程判断的能力和对史学这项事业、这门学问的理解能力。
今天我们讲理论修养问题,主要同前贤所论史识直接相关,也同史德、史才、史学密不可分。
一、中国史学具有重视思想和理论的优良传统
在中国历史上,孟子是较早对历史著作的内容、思想和表述进行评论的思想家,他在讲到事、文、义的内涵时,特别指出孔子最重视“义”
[2]。
孔子重视的“义”
,是褒贬之“义”
,是价值判断,而判断的标准是《周礼》。
我们读《春秋》《论语》《礼记》等书,对此感受极深。
显然,孔子时代的指导思想,是以《周礼》为依据的[3]。
孔子之后,大史学家司马迁强调“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4],所谓“心知其意”
,也是强调思想的重要。
司马迁在理论上的许多论断,反映出他在这方面的深厚修养,如他指出:
事变多故而亦反是。
是以物盛则衰,时极而转,一质一文,终始之变也。
……无异故云,事势之流,相激使然,曷足怪焉。
[5]
这是指出了事物变化的法则,以及这一法则背后的原因。
又如,司马迁指出:
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