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1975年美国教师教育研究专业期刊《教师教育》(JournalofTeacherEdu)在第四期用整整一期的版面刊登了当时的研究者对教师教育中社会性别问题的关注,集中体现这一时期女性主义教师教育思想。
(一)女性主义的学校教育观
在女性主义的视野下,研究者普遍认为学校教育在促使社会性别角色社会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力图揭示学校在学生性别角色社会化中的作用机制;学校教育中影响性别社会化的因素;学校教育中所表现出的性别歧视或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例如,李(Lee)认为学校作为一种文化机构,其中存在着三种性别角色文化的传递机制:第一个机制是鼓励和允许具有明显性别特征的行为和兴趣划分。
这一过程贯穿于幼儿园、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第二个机制是学校中教师对不同性别学生行为和表现期待的不同;第三个机制是通过学校文化塑造出理想的“学生形象”
来达到传递性别文化信息的效果。
[24]1975年全国教育协会(NEA)的调查指出,学校教育中有7种因素影响着学生的性别社会化:教科书和教学材料;单一性别的学校或性别隔离的群体;教师的行为;体育和健康教育;教师的指导和建议;教育领域中妇女的从属地位以及课外活动。
[25]
(二)女性主义教师教育思想的开端:对教师教育中社会性别问题的思考1975年,麦克库恩(S.Me)和马休斯(M.Mathews)著文揭示了教师教育中存在的社会性别问题:第一,教师教育者的性别偏见和行为。
她们指出教师教育者在两个方面影响着未来的教师:(1)教师教育者由于其自身的社会化经历以及各自对性别角色的观念和期待,不仅影响着他自己的行为也影响着他的学生。
教师教育者对学生的期待也对学生的行为表现产生重要影响。
当教师教育者为其学生设计学习过程和评价学生的表现时,他的性别观念也就在其中发挥作用。
(2)教师教育者作为角色模范对学生的职业选择与职业发展的影响也很大。
教师教育学院中女教师的数量以及她们的成就表现,毫无疑问将对其学生将来的职业产生激励作用。
[26]他们也调查了美国的一些教育学院和教育系,发现绝大多数从事教师培训工作的教员根本没有意识到性别平等问题。
第二,教师教育项目和课程中的性别偏见。
他们指出“在1974年的调查中,尽管接受调查的美国207个教师教育机构中有37%认为应该把性别问题考虑到教师培训项目中,但实际上只有18%的机构真正这样做”
[27]他们还揭露当时教师培训项目中具体包含的性别偏见,如教师教育项目中包含了大量的社会科学内容,但是男女两性各自对社会的贡献这部分内容却在培训课程当中被忽略了。
而且整个教师教育课程都是以男性价值为中心的,带有对女性的偏见,这也就使培训课程本身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着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偏见。
(三)女性主义的教师教育改革建议
至于如何应对教师教育中的社会性别问题,麦克库恩(S.Me)和马休斯(M.Mathews)提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努力[28]:
首先,教师教育机构的制度改革。
教师教育机构应引入广泛的评价机制以检查自身的政策实践和活动项目中是否带有性别歧视或性别刻板印象。
具体应注意到教师的聘用、工作的分配、晋升和雇佣期限等。
教师教育机构应建立一种制度来防止和纠正那些被认定为带有性别歧视的政策和实践。
其次,提高教师教育者的素质。
教师教育者必须对社会变化引起的男女性别角色的改变做出回应,并将性别平等意识以及对这种问题的敏感性渗入到他们个人行为和职业行为当中。
每一位教师教育者都应该做到:第一,理解社会性别角色社会化、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及其在个体的职业和日常行为、价值观念、态度等方面的表现。
第二,审视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教育者应该有能力有责任辨别出课程中存在性别歧视的内容或者是对这些问题的疏忽之处,并且能够对辨别出的性别偏见加以纠正。
第三,教师教育者应当从事教育研究和开发新的教师教育项目以有助于未来教师对于性别偏见的理解,并以此影响其未来的教学实践。
再次,改革教师教育课程,融入社会性别视角。
麦克库恩等人指出教师教育课程的目的不仅应当培养教师成为教育者,还应当成为尊重学生在能力、兴趣、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的人;成为有能力设计和选择的研究者,能够在其研究中考虑到消除教育中的性别歧视和性别刻板印象;同时培养出的教师还应当是教育与社会变化的动力,能够根据学生、教育机构和社会的需要来设计和实施其教学内容。
因此教师教育应当增加与之相应的内容。
也有研究者提出具体的教师培训方法,如瑞特曼(Reitman)建议通过“敏感性训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