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这代表了一种实验室态度(laboratorypointofview)。”
[20]
他进一步指出这两种实践态度的本质差异。
“从第一种观点出发,目的是要培养真正的教师;这个目的是即时性的、最终的也是实践性的。
从第二种观点出发,最终目的在于提供智性方法(ihod)以及好教师所需要的材料,而不是造就当场就能有效完成任务的工匠。
因此,对实践工作的考虑应该优先考虑它所能引发的智性反应,让师范生更多地理解其掌握的学科内容知识、科学、哲学以及教育史中所蕴涵的教育含义。
当然,这些结果并不排斥达到技能培养的目的。
如果教学实践只是帮助师范生更好地理解教育原理,而无助于他们掌握更好的课堂教学和管理技能,那也是非常奇怪的。”
[21]由此可见,杜威所坚持的以实验室方式对待教学实习的立场,希望通过理性思考和探究的方式达到师范生对教学更深刻的理解,最终目的在于为实施教学提供理智的判断和明智的方法。
杜威认为如果未来教师能够详尽把握教育的心理含义和哲学含义以及所教学科的知识,以至于成为教师的第二本质(seature),那么教师在真正面对教学问题的时候,他们就会本能地寻求这些知识以找到解决途径。
而将未来教师过早地放到充满挑战的课堂情景中,他们被迫要做出很多教学决策,这样只能使得理论和实践相分离。
因此,杜威并不赞成过早将师范生放到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认为这样只能将师范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外部因素上。
例如,转移到对课堂纪律的关注,而不是关注教学的内部因素,如注意学科内容知识的应用以及学生的心理反应等。
这样的结果只能是教师掌握了教学技术的形式,却并不理解运用技术的缘由和目的,而这些技巧性的东西将限制师范生的专业发展。
杜威反对教学实习仅仅培训师范生掌握即时性技术,但是却强调在真实的教学之前为师范生提供直接经验,帮助他们研究学生获取经验的方式。
他建议,第一,在毕业生阶段为未来教师提供直接经验以获得对教育原理和学科内容知识的理解;第二,为实习教师提供辅导;第三,给予实习教师机会,锻炼完全控制课堂的能力;第四,在完成实验室项目的规定内容后,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通过学徒式的练习来熟练应用教学技术。
20世纪30年代,教师教育项目应该尽早并长期开设学徒式练习的观念在教师教育当中依然占据主流。
1935年,佩恩(J.H.Payne)就指出当时所谓的“教师学院倾向”
(teacherscollegeslant),即整个教师教育项目都渗透着对教学方法的重视,他将其基本原则概括为:方法不仅应该是整个项目的重心,而且教师教育项目内容的选择标准也取决于它是否对课堂教学有用。
1930年之后,教师教育者将杜威以及其他教育家所倡导的“实验室”
理论融入“学徒”
理论当中,使教学实习的含义发生改变。
1939年教学实习指导者(SupervisorsofStudentTeag)召开第19届年度会议。
阿姆斯特朗(W.E.Armstrong)指出,从20世纪以来,对方法的强调就成为教学实习的主要特征。
他认为随着进步主义教育所提倡的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观念的兴起,观念的转变要求教师教育也做出相应的变化。
进而,他指出应该改变教学实践在专业项目中的核心地位,将其降低到与专业教育中其他内容相同的地位。
和其他的专业教育内容一样,教学实习的目的并不在于实践本身,而应该寻求对“教师教育所有目的”
的实现。
在这里,阿姆斯特朗将“教师教育所有目的”
界定为:“理解学校在社区中的功能,更好地了解儿童的需要,更清楚地理解学科内容知识及其在学习中的作用,广泛理解教学评价,在运用教学技术的过程中反思这些技术,在应用抽象概念的过程中更深入理解概念。”
[22]总之,教师教育就要培养师范生的专业理解、专业判断和专业技能,而不再仅仅停留在技术培训层面。
另一位与会者帕特森(A.D.Patterson)也赞成教学实习的重点应该从技术培训上转移,他将教学实践的目的概括为:“教学实习的经验应该是有选择的,运用教学实习的目的在于培养师范生对周围文化中的社会、经济和精神层面各种相互作用的因素进行深入思考,并且培养他们运用这些文化冲突达到教育目的的能力;教学实习的主流精神应该与实验精神相一致,教学实习的指导也是一种‘有辅导的自我导向’;教学实习应该让师范生在这个过程中理解教育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当中存在的相互冲突的观点和实践,帮助实习教师在公立学校中有效进行教学;教学实习应该提供机会,让师范生探究课堂中、课外活动、家庭和社区中不同类型和年级的学生,并处理相关的问题;教学实习应该引导师范生合理利用社区资源进行教育和专业活动。
要将教学实习转变为各种经验的整体,就必须改变当前存在的理论课程、学科内容课程、教学观察和教学实践的分隔状态。”
[23]
帕特森对教学实习的定义完全不同于师范学校的传统,他更加强**学实习的自由教育功能。
实习教师所关注的问题不再仅仅是课堂教学,而是包括社区和文化在内的整体。
但是,他在将直接经验作为专业教育的中心这一点上则是与师范学校的传统是一致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