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我周围有很多当地人,一次购买了7场演出票,将贝多芬“进行到底”
。
音乐会曲目包括贝多芬跨越三个时代的奏鸣曲,早期的作品10——2第六钢琴奏鸣曲、作品31——1第十六钢琴奏鸣曲,中期的作品78第二十六钢琴奏鸣曲,下半场则全力以赴,演奏作品106第二十九钢琴奏鸣曲。
布赫宾德的贝多芬从来没有让我失望过。
他不会干瘪乏味,也不是完全死板依照谱面执行的老学究。
他浪漫,大胆,在处理上洒脱率真,带着自信与胸有成竹。
演奏前两部作品时,布赫宾德故意打破严格的节奏,在每句第一拍上都稍抢一步,有先发制人的感觉,这种处理让音乐充满向前冲的动力,并且永不衰竭。
面对熟悉的贝多芬,又是在主场萨尔茨堡,布赫宾德格外放松,演奏中经常出现幽默风趣的“改编”
,他故意夸大细节,甚至在乐章的结尾处,调皮地故意将和弦弹散,把最后音符出现的时间拖长,制造点“大喘气”
的效果。
观众会恰到好处地显示与钢琴家的默契,先是发出会心的笑声,接下来才是如潮的热烈掌声。
布赫宾德的现场演出并不难遇,但这样的表现也许只能在萨尔茨堡看到。
他太熟悉这里的文化、习俗、传统,观众就像朋友和家人。
放松的环境使人灵感溢出,音乐自然更多了活性。
在其他国家的音乐厅,面对完全不熟悉的观众的时候,这种会心的玩笑是绝不可能出现的。
中场休息的时候,我还有个巨大收获,在高人指点下,发现了莫扎特协会音乐厅最大秘密。
音乐厅的后院,一座木制小屋孤独地矗立在草坪上,由于年代久远,小屋的木头已经发黑。
屋子没有门,没有灯,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指示。
如果没人介绍,很难猜出这间老旧小屋的真实身份——这是莫扎特的“书房”
,歌剧《魔笛》就在这里写就,屋内陈列有作曲家的手稿和他使用过的羽管键琴。
小屋的位置非常隐蔽,如果不是到莫扎特协会音乐厅看演出,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进入后院,这也就是很多人来到萨尔茨堡只闻其名不见其实的原因吧!
钢琴大师吉列尔斯和巴克豪斯是演奏贝多芬的权威人物,他们演奏的作品106号奏鸣曲被人们津津乐道,被誉为“槌子键琴”
登峰造极的版本。
在我看来,这两位大师更侧重于表现“新乐器”
的音响效果,而布赫宾德则更注重心理的揣摩。
他极力设想贝多芬当时的心情,模仿他在“新乐器”
上尝试不同演奏效果的场景,有气势磅礴的,有低沉的,有轻柔细腻的。
整首奏鸣曲中,布赫宾德的踏板使用相当克制。
即使贝多芬时代的音乐家一再诟病“贝多芬弹琴又脏又响”
,但是仔细想想,那时的乐器又能“脏”
和“响”
到怎样的程度呢?况且,耳聋也可能造成贝多芬演奏的音乐与他设想的音乐存在差距。
今天舞台上的钢琴家们,只要在踏板上稍有不慎,就会违背贝多芬本来的用意。
而布赫宾德恰到好处,慎用踏板,也是他处理所有贝多芬作品时反复强调的。
在赋格段落,尤其能感受到布赫宾德演奏的率性。
很多钢琴家倾向于把这个段落演奏得精致、工整。
但是布赫宾德朴素热情,不带过多情绪的表达,让这段音乐别有风味。
他所释义的情绪,就是作曲家充满欣喜地在钢琴上进行各种音乐形式的尝试,他尝试了一段赋格,对于谙熟的对位法已经毫不在意,但是声音的层次、音符的强弱变化使他彻底沉醉……
如果还有时间,我会选择再听一场布赫宾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