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他开始远离繁杂,享受西班牙马约卡岛和法国诺昂别墅的家庭生活,在乔治·桑的悉心照料下,肖邦原先感染的肺病日趋康复,身体状况的好转使他全心投入到创作当中。
这个时期是肖邦的“中年时期”
,他开始有时间在平静的生活中认真地面对自我,回归到自己的内心当中。
这期间,肖邦创作的大型作品很多,也是他灵感最繁茂创作最旺盛的黄金时期。
肖邦的“中年时期”
也只有短暂的八年,直到1845年,随着与乔治·桑感情的破裂,肖邦走向自己的晚年。
这个阶段中,肖邦的生命几乎是一片废墟。
一位感受力极强的音乐家除了会用情感捕捉故事,把它转化为美妙的音乐外,也能用丰富的情感完全毁掉自己。
孤独的三年时间里,肖邦几乎没有写下一个音符,音乐会也只在伦敦举行了一次。
他的健康每况愈下,最后在自己巴黎的寓所逝世。
肖邦的《练习曲》正创作于1829年到1837年之间,如果对应到肖邦整个生命阶段中,正处于“青年的寻觅”
期。
这个时期的肖邦在巴黎遇到了一个全新世界。
遭遇挫折后,在朋友的帮助下,肖邦将演奏地点由舞台转向贵族的客厅。
在沙龙中,全新的感受和思想扑面而来,人文主义新思潮的新锐代表、社会运动的弄潮儿全部集中在这里,他们对自由的崇尚唤醒了肖邦,他渴望带着这种思想和勇气回到自己的同胞中间。
虽然外形消瘦面容苍白,但肖邦的内心中藏着一个勇士,他时时刻刻想突破现在的躯壳,亮出自己的宝剑。
肖邦在写给父亲的信中,曾经提到得知波兰革命被镇压、国家彻底沦陷的悲惨事实后愤慨又无奈的心情,他谴责自己“我竟然连一个俄国人都杀不死”
。
但是,19世纪的巴黎沙龙又是新旧时代交替的特殊产物。
在和谐雍容的外表下,其实是不言而明的对立。
沙龙里除了有新思潮的代表,还有沙龙的主人——贵族和他们的夫人、小姐,他们不是新力量的代表,他们享受现在的生活,不爱好变革,但又喜欢在沙龙中结识文学家和艺术家。
他们关心的不是他们的思想,而是他们的艺术和气质。
他们感兴趣的不是肖邦心中藏着的勇士,而是他手指下流淌出来的动人旋律。
肖邦在另一封写给父亲的信中写到“我过得很好,这里的贵妇人都喜欢我”
,这句话和之前信中内容一起,突出地反映了肖邦此时的心理矛盾,所以,在这段时间中,他的创作同样带有这种对立的二重性。
一方面,他要忠于自己的内心,写出“勇士”
的声音;另一方面,他需要沙龙,在这里,他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受到关注,在巴黎社会中有立锥之地。
这也就是肖邦《练习曲》——这套覆盖了整个肖邦“青年寻觅”
期的作品的特征:有心底的愤怒之火,也有沙龙的中浅斟低唱,有极度忧郁的沉吟,也有心情轻松的舞动。
它像一部日记,记述了这个阶段肖邦的心理活动和变化,这部日记非常私人非常秘密,是肖邦写给自己的,记述那些矛盾而真切的细微心理变化。
《练习曲》的技术性和艺术性使无数钢琴家对其青睐有加,很多作品让情绪和技术都能得到充分抒发。
梳理全部27首练习曲,在情绪层次上拉得很开,几乎分布在两极连接的丝线之上。
这也让整套《练习曲》有很强的戏剧性,技术上有张有弛,动静结合,慢速作品抒情而沉郁,其插入的位置也恰到好处。
从技术上讲,《练习曲》确实可以帮助钢琴家减慢技术衰退,对付岁月带来的机能老化。
但是,如果想在音乐会上演奏这套作品,并不是一生中随时想办就能办到的,年龄越大,手指的灵活程度就越低,这是无论如何也阻止不了的自然趋势,所以音乐会前,当我读到邹翔写的《现在不弹怕以后不能弹了——钢琴技术的残酷性》时深有感触。
这一次认真地重新回顾这套作品,也是受到音乐会的启发,听了这么久肖邦《练习曲》,也该是重新品味的时候了。
对于一名钢琴家来说,趁着年轻时完成一次肖邦《练习曲》的音乐会就显得更加必要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