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这首奏鸣曲大约诞生于1815年,五个部分使其结构更似于一首幻想曲。
从内容上来看,这首充满贝多芬晚期浪漫风格的作品有着贯穿始终的精神。
作品开始,大提琴冥想似诉说由钢琴句句应答。
中间部分有时它们互换角色,主题经过几次变化,在和谐与宁静中收起尾音。
第二部分快板的主题以附点节奏开始,钢琴的八度音型一步一个脚印,让旋律的发展变得越发肯定;副题的进入犹如一声长叹,而紧紧跟随的三连音又让音乐变得紧张甚至无所适从,多个乐句忽然由强转弱,让音乐呈现了更明显的戏剧性,所有的矛盾冲突在这里一一亮相。
结尾处八分音符分解了属和弦,又以附点重复奏出,最后转到有力的收尾。
发展部还继续着附点节奏的动机,这种音型很奇异,时而是笑声,时而是语无伦次的念白,时而又变成哽咽和悲泣。
再现是主题转调的重复,尾奏大提琴仍是迅速而有规律的附点节奏,钢琴步步紧随。
接下来进入的行板部分继续了叙奏时的主题,并辅以更加丰富的变化,第四、第五部分仍旧是快板,尾声带有回旋曲性质,干脆的收尾多了些天然的率真,是贝多芬遭遇磨难仍不会退缩的性格。
从1802年在维也纳郊外的海利根施塔特写下遗嘱,到写下这部作品时,贝多芬已决定不再以钢琴家的身份公开演奏。
他的耳疾每况愈下,弟弟卡尔的离世不仅让他的生活更加暗淡,并且还多了抚养侄子的责任。
他把这部作品呈现给艾德蒂伯爵夫人,其中夹杂着无奈的苦笑和内心流出的忧郁。
我曾经在冬天时到维也纳,顺便寻访了海利根施塔特贝多芬居住的小屋。
冬天萧瑟的感觉让人忽然能体会贝多芬中年后的遭遇。
维也纳的冬天多雪,没有雪的时候,天气也很寒冷。
只要不是温暖的季节,这里几乎不会有任何游客,寥落的小巷里几乎看不到人,贝多芬的故居更是显得孤独。
从外面的木制楼梯上去,故居很小,大概只有两三间房子。
庭院空无一人。
再向前走几百米,在小巷的尽头,毗邻教堂,还有一处贝多芬曾经生活过的房屋,由于太老旧,一辆卡车停在旁边,几个工人正在翻修,屋顶上的木头拆得七零八落,电锯嗡嗡作响,然后就是叮叮当当的榔头声。
离开时,我忽然生出悲戚,想起《第四大提琴奏鸣曲》的旋律,让眼前的冬天更冷了几分。
但今天的触景生情也无非都是穿越时代的想象,我的悲戚终究还不及他的百分之一。
我想到并理解贝多芬写就这首作品后,在一封给艾德蒂伯爵夫人的信札中写道:“我们这些具有不朽精神的人仅仅是为痛苦和欢乐而生的,人们几乎可以说,最优秀的人物通过苦难获得欢乐。”
今晚,当这首奏鸣曲再次响起时,我已经完全放空,忘记了自己因为什么疲惫,因为什么想要找它“聊聊”
。
大提琴悠悠而出,带些抑郁的哽咽,此时心底翻出的,尽是无边的想象与感慨,是那些对音乐离而又合、合而若离的矛盾与反复。
脚下的路、手中的弓、指下的键没有哪个不是来来回回,周而复始。
从来都是,生活把我们从音乐中唤醒,狠狠摔在地面上;又将我们扶起,拍打了身上的尘土,送回音符的世界。
这些年过去,境遇和心情也非往昔,那些奋力挥出的空拳、幻想中的搏斗和执著也在时间的波纹中**漾消融,越来越淡去了。
我并未知觉,而今天听起想起它,才不再会迷信那些枝枝节节,而更多的是坐在安详、宁静的一处看过往,看那些先前不曾经历便永远透视不到的风景。
夜晚泛起浓郁的寒意,回忆在玻璃上涂出它的颜色。
水气让外面原本清晰的光景看不分明,大桥上紫的霓虹、公路上白的车灯、远处楼上黄的灯火印在窗上,只依稀留下形状,像我身边的音乐和那时曾经谙熟的音符。
碟片结束,时间已晚,钟表嘀嗒趁着寂静充满整个房间。
一剪灯阑时,此声还依旧。
但愿我多年后还能记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