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这也与后日的华北不同,后日的华北,以六月为雨量集中之月,到七月雨已有限,少有水潦的危险。
河决又当别论。
(8)“仲秋八月,乃劝种麦,毋或失时”
。
古代到八月时,大部的谷物已经登场,农民已开始有闲,可以及早种麦。
今天道理仍然相同,但农民往往因收获的工作尚未忙完,到八月底才得暇种麦,甚至有迟至九月初麦才下种的。
为使麦生长足时,最好是在八月中旬下种,古代似乎可以做到此点。
后世秋熟较晚,所以宿麦下种也随之延期。
也因为如此,所以转年麦熟也延后了一个月,由古代的四月变成今天的五月。
宿麦的生成与获量,主要的不在第二年,而在第一年,第一年秋季生长的时间长,对麦实特别有利,第二年何时成熟,在田间生长的时间略长略短,关系反倒不大。
所以专就此点而论,古代宿麦的收获量恐怕要高于后世的。
(9)“季秋九月,霜始降”
。
今日仍然如此。
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今日为“九月中”
,就是九月下半月的节气。
至今每年下霜,仍在此时,由古至今似乎并无变化。
又,“九月尝新稻,稻初熟”
。
这也与今日同。
把后来由外传入的谷物如玉米之类(晚熟的变种)除外,稻在华北至今仍是最晚熟的谷。
九月霜降,此后任何谷物就都不能再生长了。
由霜降与稻熟两事看来,生长季节的最后关口,古今完全相同,以大天时而论,古今基本的气候未变。
但在大的未变之内,似乎有小的伸缩,而这种小的伸缩对于生产与人生却可发生莫大的影响。
这就都属于“事在人为”
的范围了,下面当再讨论。
(10)“孟冬十月,水始冰,地始冻”
。
这也与九月所纪两事一样,古今相同。
今日的华北,“水始冰,地始冻”
,一般是在十月上旬中旬之间。
(三)较为温湿的古代华北
由上面所论,材料虽嫌不多,但已可看出,古代的农事季节比较后世略早,气候似乎微有不同。
三千年前,殷商时代,殷的王畿就是今日的平原省。
当时这一带林木较多,由甲骨文中可以看到,王公时常出去猎象。
根据《吕氏春秋·古乐篇》的记载,殷人并且训练象队去作战,后来周公东征,才把象驱逐到江南:
成王立,殷民反,王命周公践伐之。
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周公遂以师逐之,至于江南。
以上一段,与《孟子·滕文公下篇》所记载的是同一件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