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邹守益自我总结获贬谪“只缘轻傲二字”
,王阳明鼓励他说:“知轻傲处,便是良知,致此良知,除却轻傲,便是格物。”
轻傲、自是在心理学上叫自恋,是不顾条件的自我欣赏。
其实,盲目的自我感觉良好是所有人的共性,因为这种性格自我封闭,不能与其他人正确地交流,一味顾影自怜,哪还有心思从环境学习、从别人身上学习?在今天互联网和媒介高度发达的时代,人越来越自说自话,在“傲”
的基础上,又大力发展出了“指责性思维”
。
在网络虚拟的评价空间里,人人有理、人人谩骂、人人自以为是,背后都是个“傲”
。
而自媒体的实时交互,让“傲”
有了更多的发散渠道,搭配着大数据的信息分发方式,“傲”
气便成了集群。
本就是人类的痼疾的“傲”
,在今天有了新的温床和土壤,那些病入膏肓的人,谁能听得进去别人任何的意见呢?一味在朋友圈显摆自己,被自己的虚荣心步步活埋着。
家书中王阳明接着说:“傲则自高自是,不肯屈下人。”
下,是种学习的心态和姿态。
王阳明曾说:“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自己处下,尊敬朋友的同时,培养了虔敬的人格。
自己主动谦虚,朋友也会谦虚,这样就“相下”
了,不会相互助长傲骄之气。
若朋友一见面,就是互相吹捧,终显虚薄。
若能“相下”
,朋友间则是互相帮助寻找不足之处,提撕精神,砥砺前行,方是益友。
“故为子而傲,必不能孝;为弟而傲,必不能弟;为臣而傲,必不能忠。”
王阳明在家书中排比举例,有了“傲”
,似乎就跟整个儒家伦理标准脱节了,什么事都做不好。
王阳明在跟儿子反复强调“傲”
的弊病,他还举象和丹朱的例子,说其都“皆只是一‘傲’字,便结果了一生”
。
可见“傲”
字毁人无数。
曾国藩一生在“除傲”
,下过大段功夫。
他刚考上进士,准备开启政治生涯,临行前曾国藩的祖父送了他一段寄语:“尔的官是做不尽的,尔的才是好的,但不可傲。
满招损,谦受益,尔若不傲,更好全了。”
祖父把年轻时曾国藩性格中的软肋一语指出,而初入官场的曾国藩屡屡与人激辩,遭讥讽,多因一个“傲”
字。
后来曾国藩勇猛自律自省,德行上有了修养后,渐渐把傲气除掉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