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合一是合在“意”
之发动,一念发动即知即行,这是知行合一的根。
这封家书最后王阳明又深入讨论了“知”
与“致知”
的区别。
他说:“是所谓知矣,而未可以为致知也。”
“知”
与“致知”
不可划等号。
知道如何奉养父母,必是实际下了奉养的功夫,然后我的“知”
才能算是真知。
憨山大师云:“不入大冶红炉,谁知他是铁汉”
,“知”
与“致知”
,其实是有着明确的检验标准的,如果知道做不到,其实还是不知道。
《易经》说:“知至,至之。”
知至是知道,至之,才是致良知,才是“合”
了“一”
。
王阳明在末尾还特意强调这是儒家一贯的教法,是孔门正脉。
王阳明心学的终极表达式“致良知”
正是循着孔、孟、程、朱的思想脉络,找到了源头活水,继往开来再创造,冲决至今。
[1]义外:最早见于《周易》“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内心正直,做事方正。
此处王阳明是援引《孟子》“告子曰:食、色,性也。
仁,内也,非外也。
义,外也,非内也。”
意思是:食欲、性欲,是人的天性。
仁是生自内心的,不是外因引起的;义是外因和外在表现,不全由内心。
所谓“内仁外义”
指内心仁慈待人重情义。
韩愈《上病部礼侍郎中》中有言:“伏以阁下内仁而外义,行高而德巨,尚贤而兴能,哀穷而悼屈。”
[2]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等到百世以后,再有圣人出,也不会对此感到困惑,原文出自《中庸》。
[3]王阳明著,叶圣陶点校。
传习录[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4:8.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